时间:2020-04-07 13:52 来源:湖北省 作者: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员:邱枫
中央财政支持湖北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助理全科学员踊跃参战抗疫,不辜负国家和医院的培养之爱,表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家国情怀。2012年11月起,教育部、卫生部批准确定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125所,襄阳职业技术学院“3+2”五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国同类41个项目点之一。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共同实施“3+2”五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
我叫陈宇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批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加入了疫情防治工作,而看到一个个疲惫的身影和倒下身躯对我内心的震动很大。我也是一名医学生,我也要为人民卫生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的父亲是一名党员,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社区做疫情防控工作,这也给我做了榜样。我当初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像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老师们一样,站出来,冲上去,尽一份力量。在家期间,我多次向在培医院老师申请,想加入这场“战役”,但医院考虑到我眼睛受伤,刚做完手术不久还在恢复期,让我先休息,在家待命。
2月14日,我接到枣阳市卫健局的电话,通知我去熊集镇耿集卫生院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放下电话我很是激动,终于可以出一份力了。我毫不犹豫地的收拾好行李,义无反顾驱车前往三十多公里的耿集卫生院。到医院后,根据院领导的安排,在发热门诊做预检分诊的工作。预检分诊是筛查患者的第一道关卡,说实话,一开始面对这么多发热、咳嗽患者来就诊,心里还是有点忐忑和害怕。但是一想到我的哥哥姐姐们在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一线医院战斗着,我的带教老师们都是无论生死、不计报酬进入了隔离病区,这无形中给了我榜样的力量。在医院里我受医院领导和同事们斗疫情忘我投入、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所鼓舞着。在二十多天与疫情战斗工作中,每天从早上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到转运发热人员到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治疗、运送医疗物资,再到熊集镇卡点为过往人员测量体温、做登记,我都认真做好我的工作,不漏一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天都忙碌、充实又自豪。
在院领导的关心下,在老师同事们的支持里,在亲人们的鼓励中,我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疫情逐渐好转,我相信真正的“春天”就要到了!我要向战斗在一线的老师们学习“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宗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好自己的岗位,为打赢这场新冠肺炎阻击战、保卫战贡献自己的量。
我叫姜烨。春节假期返乡,本想着在家陪陪父母,哪知道病毒悄悄地笼罩在武汉上空,无声地覆盖了整个湖北,并逐渐在全国蔓延开来。“战疫”打响了,疫情加重了,全国各地开始了疫情防控工作。我所在的孝昌县也迅速部署,开始了联防联控工作。我的父亲作为党员,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加入了社区防疫工作当中。而我虽然没有在培训医院参加防疫工作,但是作为一名全科学员也应该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经过多次申请,2月10号终于在孝昌县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成功,参加了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只是值守路口,负责社区居民进出的管控,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我是医学生后,便安排我进户排查居民体温测量,询问健康状况、接触史等。每天的排查工作总会有不理解不配合的住户,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耐心点,再耐心点,减少矛盾,互相理解。同时用到了全科培训期间学习到与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解决了不少麻烦。工作并不复杂,但是我告诫自己要仔细认真,不漏一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是我在各位带教老师身上学会的工作态度。疫情当前,我能做得很少,但作为一名医学生,无论我身在何处,都应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叫王娇娇,湖北宜昌人。2020年的新年被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一片灰色。假期返乡,我满怀期待与思念之情回到家见到父母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居家隔离。农历腊月三十号便听说要封锁各个小区与乡镇,因为新冠肺炎来势汹汹让我们措手不及,我所居住的河口社区急缺社区防疫工作人员,我想报名参加志愿者。说实话当时心里是害怕的,尤其在看到新闻报道因为新冠肺炎数千人感染,确诊病例每天不断增加。但是我想到我是一名医学生,又是一名在院培训的助理全科医生,我的责任就是为人民服务,即使我不能在前线工作为国家出力,那也要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回报社会跟国家的事情。
报名第二天我们就被分成两组,一组两个人,我所在社区卫生院门口,目标很明确,第一,登记居民每天体温,统计发热人员名单上报给医院并且用我所学的知识为他们宣教;第二,对社区入口进行管控;第三,给社区住户分发生活物资。我很清楚,社区的疫情防治的第一道关卡,虽然没有向老师们那样在隔离病区救治患者,但是我会尽全力做好我们的防疫工作,保障居民的安全。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要到岗,接下来给自己消毒,戴口罩,准备完毕之后,坐在社区卡点处,尽管很冷,但是心是暖的。每天工作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会给居民送生活用品,只要他们有需求,我们就要第一时间了解到并且上报帮别人解决。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六点才可以回家,午饭也是社区发放的盒饭,我觉得很充实也很有责任感。从1月24日一直持续到2月23日,虽然只有一个月,但是我尽我所能了。
我叫孙志强,很荣幸在培训结束后,留在了枣阳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了一名120急救医生。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便加入了这场“疫情阻击战”,而我的战场就是这次战疫中最重要的生命转运线!每天工作不仅需要完成调度中心安排的普通急诊患者的接诊,同时还需要转运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至指定的隔离点。每次出诊前都要提前半小时对急救车的治疗舱进行全面消毒,同时还要对车载设备进行酒精擦拭。穿上防护服经常是十个小时,不敢吃、不敢喝、衣服湿透、手勒得麻木、泡得发白……而佩戴护目镜成功的让我这个“四眼”升级为“六眼”。又加上护目镜起水雾,给我们平时简单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脱下防护服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厕所跑!出诊之后,要进入治疗舱进行消毒,擦拭座椅,地面,记录消毒的时间。回科室前,脱胶鞋、脱手套、洗手、摘护目镜、脱防护服、洗手、取帽子及口罩,然后、洗澡,每天重复着,有时感觉真的很累,但是想到这不正是我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我深知责任大,必须冲锋在前。国家培养了我,现在正是我践行使命的时候!
还记得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有许多患者都难以接受现实,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及侥幸心理,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常常对120队员恶语相向,有些急躁的病人甚至用过激行为抗拒我们对其进行转运隔离,我们都是苦口婆心地向病人进劝说,安抚病人及家属紧张情绪、讲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相关措施政策,直到他们配合我们转运交接至隔离病区或隔离点。
从2月底以来,枣阳没有再新增疑似和确诊的新冠患者,而我们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将治愈的患者转运至对应的隔离观察点,看着他们提着自己的行李和那张戴着口罩都无法遮盖的喜悦走进各个隔离酒店,我想这场战斗我们赢了!欣慰和自豪油然而生。3月到了,从耿集镇回来的路上看到那里沿途的桃树和杏树都开花了,春天已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