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将炽热情怀融入理性思考,做人民健康的守护人

时间:2020-04-08 10:08 来源:上海市 作者: 李杨: 通讯员:任羿诚

战疫人物 :华山医院内科基地住院医师

                               

                             将炽热情怀融入理性思考,做人民健康的守护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基地住院医师    李杨   博士

 

 

 

李杨,2019届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导师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目前正在华山医院内科基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曾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十佳学生等多项荣誉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共发表SCI论文6篇,累计影响因子30分参与编写《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等书籍。  

炽热情怀融入理性思考

做人民健康的守护人


  大家都说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暴发

就像按下了一个暂停键

让很多人开始思考人生

思考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

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我想作为医学生

我们站在理想和现实的中间

无疑是感触非常深的一群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还记得在疫情最艰难时身边的医护老师们逆行出征的背影,有除夕夜的四位老师组成的先锋战队,有元宵节火速驰援的最强阵营。看到老师们抢着报名去往前线,忙着打包行李整装出发,送别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热泪盈眶,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就是医生的使命。疫情肆虐,国家召唤。在那个瞬间,没有第二个可能。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很多非传染病相关专业的老师前辈也告别家人,毅然请缨奔赴充满未知的武汉,是什么给予了他们勇气呢?我想正是深藏心底的那份想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信念



        不论在哪里,各地医务工作者们怀着同样坚定的决心和信心来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武汉疫情最艰难的时候,方舱医院建立,我们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教授和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教授领导华山医院支援三纵队在方舱医院逐渐建立秩序,不论是发放电热毯、安装空调、改善伙食,还是拍摄胸片、测量体温、安抚患者情绪,都成为了前线医生的工作。连续奋战33个日夜,累计为1124名患者带去了希望,携手交出了患者零死亡、零回头,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漂亮成绩单

        而身在金银潭和同济大学光谷院区ICU的前线战士则是收最重的病人,打最硬的仗,在最繁忙的时候,病区30名病人中有27名上了呼吸机,8名需要进行连续肾脏替代治疗,2名上了ECMO。大家日夜守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斗争,终于在迎难而上中取得胜利,孙春兰副总理盛赞“华山医院不负盛名”


李杨在“医学生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中的

使命与担当”网络研讨会中发言

        非常荣幸,我也曾协助上海市救治专家组的老师们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开展工作,在这期间,我看到所有老师们为每一个新冠患者的治愈都付出艰苦努力。不管深夜几点,所有专家们都随时集合,讨论病人病情,很多业界“大佬”开玩笑说他们仿佛又年轻了一次,又变回了住院医师,那些病人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想,这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真实写照。我相信如此炽烈情怀其实一直埋藏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心中,在这个最危急的时刻中自发化成一团火焰,照亮黑暗中的战场。原因无他,踏上医学路前那份初心和宣言是最好的解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为学生的我们也终将跟随前人的脚步,走向这注定的归途。




医患同心,携手抗疫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医生并不孤独,因为在这场灾难的面前,医生与患者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特别的故事。在光谷ICU有一位姓饶的患者,他二次进ICU,先后经历了插管、呼吸机、CRRT、康复期血浆治疗,每一步都很艰难,经常是在抢救的边缘试探,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正是老饶和ICU病区陈澍老师和陈轶坚老师的共同坚持,让老饶的情况逐渐好转。


        为了给老饶打气,护理姐妹们特意从驻地酒店的花园里摘来了新鲜的柚子,寓意“保佑”,在上面作了画、写了“胜利”,送给老饶也因为老饶的好转,柚子就成了病房里“吉祥物”,柚,也意味着保佑,保佑重症患者重获新生。后来,几乎每个患者都有新鲜好闻又喜气洋洋的柚子,寄托着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期望。我想这个柚子正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心灵相通、携手抗疫的最好注脚




科学探索、理性思考




        就在我们面对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时,深知这样炽烈情怀之所以光辉灿烂,更在于它真实地化作了治愈患者的力量。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关于人文学科,更是一门现代科学。越是大敌当前,医生们越是谨慎细致。在和我的老师们讨论疫情时,曾说医生尽管情感炽烈,在患者面前却总是要保持足够冷静的样子,因为心中永怀敬畏,他们明白生命是不能承受之重

        其中最早支援武汉的徐斌老师和我们说他常常感慨万千,他曾因患者好转而由衷的高兴、自豪,也会因为经历拼尽全力后病人却告不治而沮丧、难过。另一位在ICU的小魏医生,初到武汉时曾因为抢救病人失败而痛哭,后来振作起来成为了危重病人插管队的中坚力量


荣获学术之星的李杨(左一)

        在面对一个如此可怖的新发传染病时,医务工作者们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拼搏精神,在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上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国家及很多省市及早总结,形成严格规范、有数据支持的救治标准和推荐意见。在未知敌人面前,大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不断落实落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来支撑临床救治。正是这样的科学探索和理性思考,才真正让每个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尽管目前国内疫情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仍有很多科学问题有待回答,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可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这也是当代医学生的必然使命,我们既是临床科学经验的践行者,更应该是科学经验的探索者




薪火相传,奋飞不辍




        理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个体患者的临床救治上,更体现在疫情整体防控布局。我们知道在疫情面前谣言有时比疾病更可怕,医院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更应该是回应人民需求、传播正确健康知识的最大阵地

        我们科室的青年医生在主任张文宏教授的带领下,基于自身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医学知识,不遗余力地进行科普教育。面对不同媒体各种真假难辨的知识和消息漫天飞舞的时刻,“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的青年同志们选择以专业的内核、冷静的分析,为大众正确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而不断发声。


张文宏老师课题组合照中的李杨(二排左一)

        2020年1月17日,团队第一时间编译《世界卫生组织:大众如何如何新型冠状病毒》,阅读量为1544万。从1月22日至2月17日,连续更新23篇原创文章,第一时间解读疫情数据走向、封城决策、返工复工注意事项等等大家所关心的话题,累及阅读量超过2500万人次。

        大家知道100年前的那场西班牙大流感,感染人数突破5亿,死亡人数高达5千万,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第一波流行带来的巨大心理阴影面积,第二次流行时恐惧情绪让大量发热患者涌向各级医院,交叉感染爆发,并且致使医疗机构功能瘫痪。因此,减少社会恐慌、避免大众因焦虑不分轻重扎堆医院而造成医疗挤兑也是控制疫情的关键。而这就是需要医务工作者们的理性思考与科学研判



        在这次抗疫中,我还非常荣幸参与到两本书籍的编写,第一本是《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这本科普书籍一经出版就受到上海市和全国的热烈好评;已经翻译成英语、波斯语、乌兹别克语、俄语、意大利语等8种语言,指导遭受疫情的国家科学抗疫。另外还也参与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的编写,其实当时我在动笔前还问过,应该按照什么风格来写呢,这本书会写给谁看呢?当时负责编辑的老师说是给10年后的我们看吧。当时深觉触动,这场疫情注定载入历史,如果10年后疫情再次来袭,我们这些医学生们能否顺利接棒呢?

        纵观人类历史,疾病像是黑夜,不可避免地会到来,而医生就像是人民健康的守护人,时刻筑起守护生命的严密防线。不畏寒冷,不知疲惫;今夜如此,夜夜皆然。我们非常荣幸即将加入这个伟大的战队!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