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08 10:08 来源:上海市 作者:华山医院教育处 通讯员:任羿诚
90后小伙援鄂抗疫的52天
魏礼群,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也是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中的一员。在这次新冠患者救治中承担的主要工作是——气管插管、ICU隔离区值班以及后期转运。
武汉,这座城市对他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2015年6月,正读大学五年级的他,来到武汉协和医院实习。这里可以说是他的临床启蒙地。在这里,带教老师们传授了他很多临床知识。一年实习结束后,本科毕业的他选择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直到2019年7月,规培结束正式留在华山医院麻醉科工作。之后他不断学习考取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职研究生,同时也因在工作中表现优异获得2019年华山医院优秀住院医师奖,今年是他正式工作的第1年。
春节期间,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得知这一消息,他震惊而又焦急。假期结束回到医院后,便申请了去武汉支援。元宵节当晚接到第二天出发的电话,直到上飞机前才跟妻子和父母说了这件事。
2月9日奔赴武汉,到达时已是皓月当空;2月10日开始接收危重症病人;2月12号进行了首例气管插管;2月14日,成立了一支“气管插管冲锋队”,由20名队员组成,他是其中一员。
新冠患者气道中病毒含量高,传染性强。插管时,他与病毒的距离只隔了一根气管导管。对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来说,完成插管动作通常只需要十几秒。可是在这里,很多危重患者却连这十几秒也等不及,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非常差,氧储备严重不足、循环不稳定。同时穿上三级防护去操作,就好像穿着铠甲去绣花一样。但为了和死神抢夺那十几秒,他的插管速度却要更快!2月19日,他在对一名病人进行抢救时,还没来得及进行气管插管,病人的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病逝。那一瞬间,他的情绪崩溃。每个病人身后可是一个家庭啊!看着病人没有了生命体征,他有些喘不过气,却只能无助地靠在墙上,内心彷佛被撕碎了一般。同事们知道他想要静静,他们互相隔着隔离病区的玻璃,他举着写了字的纸告诉大家:“对不起,我很难过,尽力了!”一时间,他的泪水再也忍不住的流了下来。
在ICU隔离区内穿着三层防护服值班很累很辛苦,但每当他看到病人情况逐渐好转,不断的有患者转科出院,内心便涌出更多的能量。在这里他即见证了苦难,也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这里,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因工作积极努力,认真负责,通过了党组织的考察和审查。3月22日他参加入党宣誓,成为华山医院第二批火线入党中的一员。
后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所有的在院患者都将集中到该院中法新城院区,他的工作重心转至患者转运方向。在搬动患者换床时,他负责抱头、看护气管导管,同时也负责指挥搬运调度。患者长期卧床很难避免的会有下肢血栓,在这时他就像一件易碎的瓷器一样,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治血栓脱落,小小的病床旁挤满了医生、护士。最终,患者也都安全转运至中法院区继续救治接力。
此次华山医院整编制接管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共收治75名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55例,拔管13人,开展ECMO
5例病情好转后脱机4人,累计出科出院17人。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ICU团队”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小队”两个团队均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在这次援鄂抗疫中,他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问他还有什么愿望,他只愿“春暖花开后,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魏礼群简介:
魏礼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在培专科医师,复旦大学在职在读硕士研究生。
2011/8–2016/7,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本科就读,
2016/7-2019/7,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培医师,获得2018年华山医院优秀住院医师称号,2019/7-至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专培医师。
2020.2.8-2020.3.31,参加支援武汉抗疫战斗,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ICU团队”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小队”他作为其中的一员,两项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2020.3.5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二批火线入党的新党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