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10 16:28 来源:上海市 作者:华山医院教育处 通讯员:任羿诚
学科使命 责无旁贷
——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医师援鄂抗疫战士 孙峰 博士
出发前孙峰的导师张文宏主任与他临别谆言
2020年3月31日,上海援鄂医疗队第四批中的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最后的成员乘专机降落在虹桥机场,来自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孙峰医生圆满完成了他从武昌方舱医院转战光谷重症病区的57天历程。孙峰医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师从张文宏教授,是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一名青年医生。2020年1月底开始,上海的新冠防控工作升温之际,孙医生已经作为第一批成员在院内加入到了一线的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救治工作当中。2月初,武汉的疫情进入至暗时刻,国家紧急启动的应对策略中,新建方舱医院是迅速控制疫情的关键一环,需要大量医护人员驰援武汉。作为疫情防控最需要的专业人员,又是年轻的中共党员,他没有丝毫犹豫,从2.4晚11点接到华山医院招募救援队队员的消息,不到24小时,2.5日晚8时,孙医生已经站在了武汉火车站的站台上。
这是突袭战不是阵地战,混沌中迅速摸清工作重点
方舱医院是中国应对疫情独创的新概念,主要收治已经明确诊断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轻型普通型患者。建立这样的医院的目的是把这些社区发现的患者集中隔离起来并给予基本的医疗照护,是整个武汉迅速疫情蔓延同时减少病亡人数的重要环节。但是,这样一个新概念如何快速有效落实并没有既往的经验和蓝图可以参照,一切都需要从零摸索,但武汉已在至暗时刻的迫切关头,这是一场突袭战而不是阵地战。
需要收治患者的数量非常多,需要华山医院医疗队负责管理的床位就高达250张,所有的医疗制度、工作流程、人员安排、环节质控都需要从头制定,有了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前期在上海的战疫体会,孙医生和他的医疗队伙伴们迅速理清了工作重点,除了必要的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更重要的是病情监控,监测患者在过去的24小时内症状的动态变化。比如核酸有没有转阴、肺部的影像学变化、血常规的淋巴细胞是不是在逐渐的恢复等等。查房时的另一个重点是医患沟通。患者最初住进来,心里或多或少会恐慌,除了疾病本身的客观主诉以外,可能还会有焦虑情绪和心因性的主诉,都需要对患者的这些诉求进行回应。其次,病人自己十分关心自己检查结果,需要及时把病人最近做的化验结果反馈给患者,让患者自己对他目前的病情和将来的走向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缓解未知带来的紧张情绪。为了的完成这些工作,即使每个患者的沟通时间压缩到5分钟以内,连续穿着防护服工作一个上午的时间都稍显不够。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快速落实就是王道
为了实现基本的医疗目标,还有一些执行中的现实困难需要一一解决。比如,不同于传统的医院,紧急新建的方舱医院没有查房车,没有远程医嘱设备的支持,患者的病史信息都存在舱外的电脑里,需要孙医生和他的伙伴们进舱查房时自己准备好记录每位患者的病情及检查结果的信息表,每天查房后还需要做第二天的检查计划和更新今日刚出炉的化验报告,为明天查房的伙伴做好资料准备。再比如,每天的CT检查,孙医生和他的队友们会和CT技师一起为患者做CT,这是因为,第一,很多患者从外院拍的胶片,无法电子化放在同一个屏幕进行比较;第二,患者自己原先的CT胶片作为污染物品,并不能带出污染区,所以要想清清楚楚地读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现场拍好,立马拿着几张胶片对比着看,可以极大加快临床的处置效率。医疗队曾经对出报告的资质也有过争议,觉得临床医生来出放射报告可能不妥,但在突发事情面前,临床医生对患者的决策是最终把关的,孙医生在临床上也经常自己看片子,最后大家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由当地的放射科医生出放射报告,医疗队的临床医生自己读片出临床分析报告来告诉患者有没有好转,这样既解决了放射报告描述专业性的问题,也解决了医患特别关心的影像学评估疗效的问题。患者拿到放射报告+临床分析报告,也算是方舱医院的小小创举了。 临床治疗中也有这样的小困难,记得某天查房遇到一位患者牙龈稍微有点不舒服,但方舱的临时病房没有备甲硝唑,当然可以把问题交给当地医院,由他们去调配药物,但沟通和流程就比较耗时,最后医疗队自己从携带的医护人员应急用药中找了一盒给病人送过去了。
发挥专业特长,保护战友健康
感染科从专业上来讲,是跟传染病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科室,因此长期的学科认识使得感染科医生普遍对冠状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了解比很多兄弟科室要更多,有助于帮助他们以一个最客观、最理性的一个心态去看待病人,看待疫情,包括看待他们自己被感染的风险。专业背景赋予了他稳定的心态以外,也同时给予了他另一项特殊使命,如何尽可能保护队友的安全?任何一名医护人员感染不仅使一起工作的其他医护人员面临风险,还会使救援工作的人手进一步紧张,所以,个人防护和院感培训是一项和患者救治同样重要的工作,保护队友就需要把医护人员每天经历的各个环节和场所都排除感染隐患,在驻地酒店,孙医生给所有酒店员工进行了院感培训,指导下榻的万达嘉华酒店经理撰写了酒店行业应对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手册,成为全酒店行业的指导性用书。在方舱医院,孙医生作为院感团队骨干,给即将入舱工作的医护人员、后勤人员进行个人防护培训,制定方舱医院院感工作手册,新病区新方舱的启用前符合院感要求的场地改造,这些也都是他发挥专业能力的战场。一边管理患者,一边投身院感,专业背景赋予了他更大的责任,也赋予了他更大的施展空间。
大风大浪面前,感恩与担当常在
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前的总结会上,孙医生提到,这次战疫的成功多亏了几个“友”:一个是战友,一个是病友,一个是武汉很多不知名的朋友。从战友来讲,跟他共同战斗的湖北省人民医院的兄弟姐妹们都很不容易。一个心胸外科的青年男医生昌金星,比他小两届,0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身材很瘦,但特别积极阳光,每天不管在群里还是在办公室里都帮忙指挥引导大家,觉得需要改进的,他尽力去调整,解决不了的就及时跟他们领导汇报,从头到尾这么多天,他一点战斗力衰竭的意思都没有。从病友来讲,病人的情绪就是疫情转变的缩影。最开始他们焦虑、恐慌,到后来每个人对这个大集体有了情感。一个四十岁的男患者,听到孙医生对他说可以出院的时候,激动地跳了起来,但随后立即问孙医生,能不能在出院前献点血,因为他在网上看到,康复者的血液可能对其他患者有帮助。病友们不是只想着自己,也想着要帮助别人,希望疫情更早得到控制,更少的人受到疫情的伤害。这都让孙医生非常感动。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朋友,就比如去做1000万人的地毯式排查的工作人员。从传染病防控的角度,这种1000万人的社区网格化排查,是最彻底的能把潜在传染源找出来的方式。但这个事情在国外,真的不太可能实现。这些不认识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冒着接触感染者的高危风险,挨家挨户的上门敲,要多少个人,多少万步数,多少个小时才能把1000万人的事给做掉。还有保证封闭社区正常衣食住行的生活物资运输工人、快递小哥、各种后勤保障人员。在这张恢弘的战役中,光靠医生是不够的,有了他们在疫情防治期间贡献的力量,整个中国的防控体系才能真正运转起来。医生,站的是最后一岗。
另一次救援队的例会上,孙医生收到了复旦团委收集来的很多复旦学生的一些寄语,当时医疗队的每个人都上去,把大家写给医疗队的话读了一遍,最后医疗队的队员也都写了一些寄语回复给他们。作为复旦的毕业生,享受着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成长起来,要让他们身上带着勇于担当的情怀。孙医生在回信中写了下面这句话——
“新冠疫情来袭,作为感染科医生,这是学科使命,责无旁贷。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终归会被团结的中国人民战胜,不过,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还会遇到各种未知的挑战,不管未来你从事何种职业,希望你也可以和这次疫情中的医护人员一样,在祖国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敢于担当,因为咱们都是复旦走出来的出色的中华儿女。”
在大难来临时,国家和民族非常需要具备冷静判断力的冲锋者,这种冷静的判断力是从年轻时开始不断钻研专业能力以及积累人生阅历沉淀下来的,比如孙医生和他的导师张文宏教授。只要有人愿意冲锋,就会激励和鼓舞更多的人去做这样的事情,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合力就出来了。 疫情的大潮终将退去,在寄语中,孙医生希望未来更多的年轻人也和这次疫情中的白衣战士一样,做各行各业中冷静的冲锋者。
3月10日,最早投入使用的武昌方舱医院终于宣布休舱,标志着武汉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孙医生在休舱仪式结束后重新走了一遍初来时体育馆外的路,天气不同于2月5日初来时的清冷萧肃,阳光恰恰洒落,路旁樱花锦簇,他忽然觉得,可以用相对轻松的心态,来欣赏武汉这座城市的美了。
孙峰简介:
孙峰,男,中共党员,32岁,201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师从华山医院感染科张文宏教授,2014-2016年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华山医院内科基地接受培训,2016年-2019年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华山医院感染科基地接受培训,目前为华山医院感染科高年住院医师。 大学毕业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住院医师培训期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住院医师及华山医院十佳学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