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11 15:39 来源:湖北省 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基地教学主任於文莉教授 通讯员:沈丽琼
2020年3月8日,三八妇女节,我们的祖国正在经受磨难,没有假期。
早上8点半,当我穿好防护服走进病房时,朱芮医生已经在与新冠病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作着日常交谈——新冠肺炎肆虐,在人人自危,网络谣言满天飞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病人自诉其身体状况,医生及时了解,以便根据病情调整最佳的治疗方案;同样重要的是,于交谈中可以给病人做好思想工作,安抚他们恐惧不安的情绪,平复他们的心态。这样的额外工作,朱芮医生自来此始,日日不辍。
“朱医生,您这个年纪还每天到一线上来,真是不容易!”交谈未完,病人已经感叹数次——的确,真的“不容易”!看着朱医生护目镜后眼中流露出来的微笑,“不容易”三个字也让我感慨良多。
朱芮,1966年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从1990年起在儿科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现任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儿科支部书记,儿科教研室副主任。至今年已54岁的她,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平时她温厚敦仁,对晚辈谆谆教诲,如邻家慈母;对病患关怀备至,如至亲家人。然而当此次疫情悍然袭来,我们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她的另一面。
新冠疫情突然扩大,武汉封城、湖北封城,万里齐喑,物资严重短缺!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当我们接到上级指令,准备参加抗疫战斗的时候,朱芮医生已经一马当先,在她们科室中第一个响应并完成了报名——“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只可惜由于年龄偏大的缘故,她被列在了第二梯队,等待命令。
这种全国动员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不是军人,犹似军人,听从统一安排是她们必须的职责。尽管不甘心,朱医生仍然不得不按下急迫的心情,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岗位上来。当然,这个时候的她并没有“安分”地“听天由命”,而是通过互联网途径尽其所能,帮助每一个惴惴不安的人——每天,她都会参与线上会诊,为所有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专家建议;通过抖音、腾讯会议为封锁在家中的国人普及疫情防控措施,短短时间内,她便主持了三次;她还在科室内组织各级医生学习防疫知识及演练,时刻做好奔赴一线战场的准备。
“人生不知足,奔驰竟朝夕”。即使如此,朱芮医生还是没有“满足”现状。她向医务处潘振宇处长请愿抗疫,向大内科总支部书记叶林峰书记请愿抗疫,向党办艾婷芳主任请愿抗疫——从报名开始先后4次请愿参加抗疫。
或许正是这种被大家戏称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上级领导,朱芮医生最终被批准进入抗疫一线,被安排参与驰援成人新冠病人的诊疗以及查房工作。而在这期间,她再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展开与病人的思想沟通,为每个病人的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一次工作结束,看着朱芮医生脱下防护服后,与脸上初生的皱纹杂乱交错的压痕,我问她,为什么在这个年纪还要如此“拼”?她戏谑地自嘲:“孔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讲的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从医这么多年,看来我还是不合格呀!”——医生的天职,或许是治病救人,或许是扶危济困,再或者说,他们本就是一群与苍天争性命的人。于医生而言,没有“知天命”,只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只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当我们看到疫情爆发后,韩国医护人员集体辞职,意大利护士自杀身亡的消息,我们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的祖国有如同朱芮医生这样许许多多认真履职的医护人员;我们也应该自豪,自豪我们的祖国有这么多甘愿履险蹈危的医护人员;我们更应该感激,感激这些愿意为同胞拼命的医护人员!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正因为有如朱芮医生这样许许多多的“美人”,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平安度过这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