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22 09:14 来源:上海市 作者: 张逸 通讯员:任羿诚
陈波斌
华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各种疑难淋巴瘤、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
曾获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称号
1
明知学医的艰辛与不易,但1987年高考时,陈波斌还是在所有志愿栏都填写了临床医学。或许这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但行走在心中所向往的路上,再多的付出也心甘情愿。
安徽医科大学五年学习,在250名毕业生中,陈波斌成绩名列前十。实习期间,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临床技能,还担任实习队大队长,负责同学们的排班与轮转。
大学毕业时,省立医院院长来招人,看中的4位毕业生中,陈波斌是其中之一。在完成3年的内科轮转学习后,为了能更多地接触最前沿的医学知识与技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临床和科研能力,1995年,他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师从国内著名的血液病学专家林果为教授。
林教授不仅是血液病学领域的权威,也是我国第一批派往国外学习临床流行病学的临床医师,80年代初学成回国后即投身于将临床流行病学引入我国的开创性工作,在国内最早建立临床流行病学硕士生培训项目、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流行病学项目,他为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的普及与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陈波斌一开始对临床流行病学懵懵懂懂,直到跟随林教授久了,他对临床流行病学这门新兴的、前沿性的、多学科交叉的临床研究方法学才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临床实践中,秉承循证医学的理念与方法,对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从个体患者的特点扩大到疾病的群体共性规律的认识,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
导师不仅从专业方向上引领与指导陈波斌,而且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陈波斌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数易其稿,林教授大到立论小到标点符号,前前后后大改了三遍。正是师徒俩倾注了心力,陈波斌的3篇论文投到权威的医学期刊,编辑都没怎么改动就刊用发表。二十多年过去,导师修改过的论文原稿,纸已泛黄,恩师的深情仍长久地留驻于陈波斌心间,成为他奋发前行的动力。
2
人生岔路口有无数个选择。陈波斌硕士研究生期间,年年都拿到奖学金,临近毕业,原来的医院欢迎他回去工作,但他感到自己知识储备不足,想继续攻读博士,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教、研能力。1998年上海医科大学内科博士生招生考试,陈波斌笔试总分名列前茅。这时候,华山医院血液科给他提供了一个留下来工作的机会,但一旦工作必须暂时放弃读博,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后,陈波斌决定放弃这一年博士生的面试机会。
进入华山医院,陈波斌先从住院医师做起,至今难忘每年两个月、连续十年的急诊内科工作。他现在还记得最后一次急诊夜班,一晚上四辆救护车接踵而至,在抢救室里四位患者心跳骤停此起彼伏,刚刚心肺复苏成功这位,那边病床又出现了状况。抢救到最后,四位患者都摆脱了死神的追杀,陈波斌长喘了一口气,下班前交接班时,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在微微发颤,人近乎虚脱。然而临床工作的辛苦磨练为成就一位好医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医生的价值在生死一瞬间得以体现。
3
2000年,陈波斌刚晋升主治医师后不久,接诊了一位中年男子,这名患者因发热、乏力、胸痛、视物不清前来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里肿瘤细胞迅速增长,导致骨髓无法正常造血,这类疾病的治疗需要家人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费用。看到这位病人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如今又被白血病折磨,陈波斌怀着怜悯之心,优先把他从急诊收入病房。然而,这位男子一开始并不领情,对医生产生误解,非常悲观,甚至想放弃治疗。陈波斌耐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向他科普相关知识,希望他配合治疗,病愈后可以陪着儿子成长。医生的真心感动了患者,他答应听从治疗方案。
经过陈波斌两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位男子的病情缓解,完成了所有的治疗计划。他拉着儿子的手,告诉他“这位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陈波斌门诊时间,男子经常去看一眼。有一回,陈波斌问他近来可好,他呑吞吐吐地说自己没了工作,父子俩生计颇为艰难。陈波斌听罢,立马联系护理部,询问需不需要护工。旁人得知陈波斌不仅治病救人,还主动关心病人康复后的生活,纷纷举起了大拇指。
身患重病,不仅仅只是那位中年男子想放弃,同样病情凶险的还有一位东北小伙子。在发病的一周内,他因为白血病而两侧扁桃体肿大,食物很难进入食道,牙龈增生包裹住了牙齿而无法咀嚼,只有流质饮食可以勉强下咽。慕名找到陈波斌时,他已有些绝望。第一个疗程的化疗过程中,牙龈和扁桃体坏死组织一块块掉落,他对陈波斌说:“医生,我不治了。”陈波斌告诉他:“只要你坚持,我便有信心帮到你。”最终,医患双方齐心协力,战胜了病魔。小伙子回到东北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逢过节,必会微信问候陈波斌,还常引荐家乡人来上海找陈波斌看病。
2003年,陈波斌博士毕业后,去美国Rutgers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师从于国际淋巴瘤领域的权威Joseph Bertino教授,此后又先后在国外一些著名医疗机构短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熟悉了国外同行临床与科研工作的流程与习惯。
这些年,陈波斌主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这种病的发病率虽然只有百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四,但落到病人身上,便是痛不欲生的打击。在脑外科、病理科的帮助下,许许多多病人被活检、确诊,随后在陈波斌这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陈波斌潜心研究诊疗方案,注册开展了几项临床研究,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研究。平时的临床工作中,他密切联系兄弟科室,加强协作,如对淋巴瘤侵袭患者的眼睛,他和眼科合作,目前眼科的玻璃体取活检及眼内注射化疗药物等技术在国内领先;密切与检验科合作,开展脑脊液、眼睛玻璃体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检查方法,目前能广泛开展此类方法的医院,全国并不多见。
临床工作总是充满着挑战,既有治疗过程中的小心谨慎,也有治疗成功时的欢欣鼓舞。在陈波斌治疗的淋巴瘤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8岁,来自外省。老先生因为头颈部淋巴结大,辗转多家医院后找到陈波斌,一开始口服药物有效果,但两年后疾病复发,肿瘤堵住了鼻咽部,连正常呼吸都成了问题,而老先生的家人对于治疗不太积极,望着老先生求生的眼神,陈波斌好不容易做通了家属的工作。第一天化疗结束,老先生鼻腔一下子通畅起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谢陈波斌又一次救了他。
然而,老先生做完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回了当地,从此再无音讯,令陈波斌感叹家人的支持是医患联手击退病魔时的第三股力量。
亲情帮助患者勇往直前。沪上一位81岁的大学教授,身患淋巴瘤后,考虑到她有心梗病史,装有三个支架,化疗风险很大,被有的医院拒之门外。老太太告诉陈波斌,你放手用药,为了参加两年后外孙在日本名校的毕业典礼,她愿意承受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两年后,老太太疾病完全缓解,拿着她与外孙毕业时的合影照来给陈波斌看,陈波斌体会到了深深的幸福感。
所有的成就感都源自于辛勤的付出。这十年间,陈波斌一半时间在华山医院北院开疆辟土。他每天6点多便从家里出发,驱车上路,无论是风霜雨雪,他无惧艰难险阻,一路前行。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记者 张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