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8 10:58 来源:上海市 作者:主角·大医 通讯员:任羿诚
方舱医院,是此次抗击疫情中的一大创举,也被喻为是“与病毒赛跑的生命之舱”。马昕作为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先后四批队伍的总指挥,带领273名队员赶赴前线,重点参与了武昌方舱医院建设运行的全过程,以及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在前线奋战的日日夜夜里,这支身经百战的队伍,展现了华山医院何以是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的气魄与精神。
在国内外杂志共发表了140余篇的学术论文与临床专著,其中40余篇SCI论文。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参与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奖、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访问医师奖(AOFAS Travelling Fellowship)、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市医务工匠、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劳模。
临危受命·科学搭建“生命之舱”
在《主角·大医》节目现场,马昕回顾了当时的情景:
据报道,武昌方舱医院是武汉最晚休舱、也是最早改造投用的一所方舱医院,在二十多个小时里火速搭建完成。方舱医院高效、顺畅运行的背后,离不开马昕和他的队员科学建立起的整体感控流程。在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等十多支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武昌方舱医院实现了医护零感染、轻症零死亡、出院零回头的目标。与此同时,2020年2月9日,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也抵达武汉,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病房。更大的挑战等待着马昕和他的队员们。
“在疫情期间,我们把重症监护室也称为‘舱’。它是个封闭的环境,必须有不同的医生、护士轮换着进去,可以说是非常‘吃’医生、‘吃’护士。这30个病人,基本上每个病人都需要抢救。常常是两三个医生、四五个护士围着一位病人,24小时不间断进行救治。医护人员的防护服非常闷,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在抢救中要花很多的气力进行辨识、移动。几乎每一批‘进舱’的医生、护士中都会出现昏倒的情况,旁边必须有其他的同伴互相保护。在这种时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战友’,就是一种互相的信任。”
华山精神·应急保障专业追求
马昕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领队。他也是华山医院最早参与应急保障管理的人员之一,每当国内外需要时,他都会带领队员披甲出征,完成一次次艰难而充满危险的救援任务。
在去年5.16昭化路塌方事故中,马昕就曾自己钻到随时可能塌方的瓦砾中,查看伤员情况,并且指挥队员们完成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截肢手术,用最快速度将伤员救出瓦砾堆,送至医院抢救。可以说,每一次紧急救援,都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而在这一场场接力赛中,华山人对于应急保障专业上的追求,凸显出华山精神的代代相传。
华山医院的医疗队历史悠久,屡立战功。而迈向新时代,华山医院放弃追求规模的发展方式,而更追求精细化管理。马昕作为华山医院副院长,在医院精细化管理方面也做了许多尝试。
来源 | 《主角·大医》节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