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四川省

毕业两年,从实习医生到规培医生,我收获了什么?

时间:2020-07-30 09:54 来源:四川省 作者:2018级助理全科规培学员刘梦 通讯员:杨谦

   时间可真快,一转眼,都毕业两年了。

   这两年我收获了什么呢?

   好像收获了很多东西,但又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收获。

   还记得正式来自贡的那天,拖了个大行李箱,提了一个口袋,还背了一个包,从一个背井离乡到另一个背井离乡。

   下高速之后坐在出租车上,眼睛看着车窗外一切都是全新的面貌,还和司机师傅闲聊了起来。

          “师傅,同兴路那边离医院远吗?周围吃的东西多吗?

   那时的我对于将要生活两年的地方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同兴路离医院很近啊,这条路吃的东西多得很,最多的就是烧烤,晚上包你吃个够。

   还记得那个师傅有一腔很纯正的自贡口音,我当时还说师傅的口音真好听。

   还记得那天的天气特别好,但也特别热。

   再过一个月又要和这个地方告别了。

   回想这两年的经历,突然有点念念不忘。

   那就以文字的形式来回忆一下这两年的生活与成长吧。



尝试学习新技能——生活不易,但你要有喜欢的东西

   2018年8月到2019年8月,这一年轮转了很多科室,第一个轮转的科室是耳鼻喉科,在这个科室我度过了适应期:重新熟悉医院的系统,认真学习采集病史,完成大病历的书写以及办理出院。

   没有上班的时候,就在简书上面写写文章,在第一个科室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故事,第二个科室轮转的精神科,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故事,两篇文章都与临床遇到的人和事有关。

   现在回头去看这两篇文章,还是挺有感觉的,唯独不知道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现在怎么样了。

   那时不上班的午后,还是喜欢阅读,阅读得最多的是冰叔的书,到目前为止集齐了他的6本书。

   冰叔的文字太有魔力,时常令我哈哈大笑,时常又令我热泪盈眶。

   2019年3月到8月一直在准备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还记得那时发了一个朋友圈:“我愿意以未来三年单身祈求考神附体,圆我医师梦”。

   9月25号查了成绩,未来三年单身的愿望也是如愿以偿。到现在三年单身的愿望可以减去一年了,还有两年。


   考完执助的我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开始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写作,学习吉他,还尝试去玩滑板。

记得学习的第一首歌曲是《小星星》,第一首吉他独奏曲是《爱的罗曼史》,弹唱得比较好的第一首歌曲是《晴天》。

         20198月到现在是规培的第二个年头,而我从简书转战到了今日头条,这一年写的文章变得多了起来,这一年不上班的午后依然保持着阅读。写的文章类型也变得更多了,有影评、书评还有观点文,具体有多少字数没有统计。

   今年的2月份在今日头条获得了一篇青云计划,第一份稿费300元,3月份获得了原创标,这两个月的自己简直兴奋得像个开水壶,上蹿下跳的。

   比起一起学习写作的人,其实这些算不上什么成绩,但也是自己这个阶段的成长记录吧。

   这两年可以归纳为一个关键词:尝试,尝试去学习一些新东西:写作、吉他、滑板等等,不管学得好与不好,至少自己努力去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明白了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

   写作让我学会了去记录生活当中发生的一些小美好,也促进了我去思考很多事情,还让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学习吉他让我发现属于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指尖在琴弦上轻轻舞动,原来自己也可以弹唱一首歌曲。

   无关文章写得好不好,无关歌曲动不动听,当开始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已然迈出了开辟新大陆的第一步,往后慢慢来,才比较快。

   所以未来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阅读,保持写作,保持练琴。

        我知道生活有太多的不容易,而保持阅读、写作、练琴,只是为了日后在无助的日子里,至少还有那么几样东西可以陪伴着我。


自卑女孩的规培之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实习那一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整天就是做一些跑腿的事情。

   所以规培的第一年,感觉自己特别差劲,也特别自卑,病史问不全,查体不仔细,病历分析不来,医嘱不会开。

   印象最深刻的是轮转神经内科的时候,有一次科室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主任让我最先发言说自己的看法。

   被叫发言的那一刻,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完全没有思绪,不知道该说什么,倒也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颤颤巍巍地说了一个完全不符合这个病例的诊断。

   说完之后就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么的无知。神经内科轮转完之后轮转的是肾内科和血液科。这两个科室也让我感到一度自卑。

   在肾内科的时候,带我的老师喜欢问我问题,而那时的我也总是答不上来,脑袋完全没有临床思维,还有就是基础薄弱。

   在血液科的时候,我的老师带了两个规培生,一个是正在读专硕的研究生,一个是我。那是我自卑最强烈的一个月。因为看到了比自己厉害太多的人,别人可以轻松处理科室里面的常见病,问病史、查体、开医嘱、写病历,每个环节都很流畅,老师也放心让他去做很多事情。

   而我也在做这些事情,但是效果是明显不一样的。

   最明显的地方体现在和病人的沟通上。那时的自己学生思维太强,每次跟在老师后面查房,不敢开口问病人怎么样了,每次都是听老师问。

   单独去查房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和病人交代病情的时候也说不清楚,有时候被病人反问得感觉自己是个白痴。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本质是自己对这个疾病没有彻底掌握。

   在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之后,我买了一本第九版的内科学,不上班的时候就去翻书、看书,并且开始查阅一些文献。开始思考老师开的每一个医嘱的意义,开始去问老师问题,尝试去给病人沟通病情。

          20198月到现在是规培的第二年,这一年轮转时间最长的是妇产科,在没有去这个科室之前,就已经对这个科室不抱有任何好感,甚至觉得还有点厌恶。

   但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科室却是让我成长最快的一个科室。


   还记得去妇产科的第二天就是值班,那天就被带教老师骂红了眼,强忍住不哭可最终还是流了眼泪,那是转科以来第一次被犀利的数落。不难过是假的,但是怪不了谁,要怪只能怪自己太差劲。

   后来每次和那个老师搭班,总是特别紧张,整颗心都是吊着的,担心说错话、做错事、开错医嘱,也是因为有这样的顾虑,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都会更加仔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没有那位老师的严厉批评,我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

   在妇产科的四个月算是很漫长的,但是在这四个月里我学会了单独去管理一些简单的病人。从病人入院到出院,从采集病史到专科查体,从完全不知道如何分析病例到有一定的临床思维,虽然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能感觉到自己比规一的时候进步了。

   至少在病人面前,我可以大大方方的去交代病情了,不再唯唯诺诺。

   上个月的时候轮转到了另一个科室,有一天晨交班,主任说我交班交得特别清楚,思路特别清晰,而且记性还很好。那天我真的是高兴了一整天,差点起飞。

   其实像我这样特别内向又自卑到骨子里的女孩,从来没敢奢求过要获得主任的肯定,因为有很多科室轮转时间少,到出科的时候,主任连我是谁都不知道。


   但是那天主任以及带教老师简单的话语,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知道了,原来有很多事情只要渴望改变,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也让给我明白了,当你认真去做事情的时候,于自己而言于他人而言,彼此都是有体会的。

   这两年在规培期间,每个科室都会有小讲课,教学查房,还有疑难病例讨论,老师在查房的时候也会给我们讲病例,分享临床经验,老师时常告诉我们,规培主要就是培养临床思维,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

   其实挺喜欢这样的规培模式,因为刚刚毕业出来的我们可以再一次系统的接触临床,还有老师授课老师指导。这两年,虽然自己不是规培学员当中最优秀的,但是与自己相比有进步就是最好的。

学医这条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规培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的停止。

   于我而言,医路并不会很顺畅,但是很明确的一点是我不会转行更不会放弃学医。既然前路漫漫,那就一步一步来,谁不为成长付出些许代价呢?


教诲如春风,恩师似海深—— 感恩遇见的恩师

  这两年,还遇到了特别多的老师。

  在轮转了呼吸科以后,我就时常和室友还有朋友提起温老师。当她们问我,如果去了呼吸科跟哪个老师比较好时,我都会说温老师。

  温老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老师,他会特别用心的去教自己带的学生,对待病人也特别和蔼可亲。在科室里,大家都叫他小温老师,而他也是科室里公认的粉丝最多的医生。

  我跟他的那个月,他的病人数曾高达40人,不愧是他们科室里最受欢迎的医生。所以平时他很忙,但是每次值班的晚上,他都会抽一个小时的时间给我讲课。

  他给我讲过如何看血气分析、肺功能报告、胸部CT还有如何去处理AECOPD的病人,而不是单单的让我写病历。

  在查房的时候,他也会结合病人教我如何分析病例,然后该如何处理。还记得有一次他去上门诊了,我去查完房,有一个病人对疗效不是很满意,对医护也有很大的意见,原因就是来了很久了症状也没有得到缓解。

  和他沟通之后,那个病人直接对我说:让你老师来和我交代。但是那个时候,温老师正在上门诊,于是给他打电话汇报病房的情况。

  温老师说:别着急,没事儿的,这个病人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等我上完门诊回来和他沟通后再改医嘱

  快到中午的时候,温老师还没有回来,然后病人更加有情绪了,跑到办公室宣泄,大喊大叫。这个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安抚病人的情绪,只有再一次给温老师打电话,然后寻求其他老师的帮助。

  没过多久之后,温老师回来了。在这之前我给他打了很多个电话,但是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给他制造了很多问题。因为他上门诊需要看门诊病人,而我又一直给他汇报住院部的情况,其实这样会让他更加担心住院部的病人。

  他回来的那一刻,我以为他会很烦躁的说我一通,但是他没有,他脸上依然挂着微笑,没有一丝气愤,好像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

  然后带着我去给病人交代病情,看到病人以后,他依然面带微笑,温声细语,慢条不紊地给病人说这几天病情的变化以及接下来如何治疗。

  整个沟通的过程,如果我是病人也会对这个医生感到很信任,因为他没有只给病人交代冷冰冰的病情变化,而是带有温度地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他是科室里粉丝最多的医生了。

  从温老师身上,我也更加理解到了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的含义。

   

  那时在呼吸科轮转了一个月,一个月虽短暂却收获了不少东西,那时很渴望能多转两个月,这样就可以跟着温老师学习更多的东西。

  最好的教学是言传身教,是以身作则,而温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

  其实在轮转急诊科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一位老师。

  在转急诊科期间,傅老师既热心又耐心的指导我做事情。他带我出诊,教我如何独立处理急诊病人,培养我的临床思维,还经常给我讲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还记得傅老师给我说过一句话:在急诊科,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就觉得这句话好有力量。也正是傅老师的这句话,以前特别内向不喜欢问问题的我慢慢开始去问老师问题。

  还记得有一次在急诊上夜班,傅老师问我如果遇到昏迷的病人如何处理时,我说了一些处理方法,但是没有说全。

  傅老师没有嫌弃我的愚钝,而是从头到尾地给我讲,遇到昏迷的病人如何询问病史、查体、评分,然后该做哪些检查,最后如何处理。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给我讲的那个昏迷评分量表,讲了之后,他说我们一起背这个评分量表,然后明早起来互相抽问。

  顿时就觉得这个老师和其他老师还真不一样,当他说明早起来互相抽问的时候,就觉得他真的毫无距离感,就像一个大哥哥一样督促我学习。

  在急诊的两个月,虽然也很短暂,但是却很美好,因为成长了不少。

  其实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有老师指导、牵引,这个过程也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这两年遇到过太多太多的老师,当然每个老师的传授模式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学到东西。

  教诲如春风,恩师似海深,何其幸运,遇见的老师都是好老师,都在用心的带我。所以感恩遇见的每一位老师,感恩你们毫无保留的传授知识与经验,更感恩你们对我的谆谆教导。


写在最后——Treasure in the heart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在不轻意间就又溜走了两年。这两年,好像什么都没有收获,但又收获了很多。

  新技能的学习,规培的成长,老师的谆谆教导,朋友的一路陪伴,这些都是这两年最宝贵的收获。

  一个月之后,将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重新播下一粒种子,然后让它慢慢发芽,重新成长。

  但是曾经走过的街道,曾经住过的城市,曾经一起生活过的人,都将永远住进我心底。方便以后回首来时路时,慢慢品尝。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