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去年此时华山队出征武汉!回顾“方舱情”沪汉专家提见解:未来怎样建舱更科学

时间:2021-02-07 16:00 来源:上海市 作者: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刘惠宇 陈勤奋 通讯员:任羿诚

 去年此时华山队出征武汉!回顾“方舱情”沪汉专家提见解:未来怎样建舱更科学

医声医事2021-02-04 18:5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刘惠宇 陈勤奋
道出了浦江汉江战友情深、疫情不灭战斗不止的共同心声。

一年前,星夜赴汉共战疫;一年后,战友情深一线牵。

去年2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援鄂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46名队员和6辆移动救援车,一夜成军,800公里长途跋涉,18小时星夜兼程,5小时紧急搭建武汉市首个接收患者的方舱医院。35天后,武昌方舱医院以傲人成绩,宣布休舱。

抗疫进入常态化,今天下午,一场线上“沪汉新冠疫情防控午间学术讨论会暨华山医院援鄂国家紧急学救援队支援武昌方舱医院一周年纪念会”再次牵起两地战友情,专家齐聚一堂,更为未来方舱医院的建设及发展共商大计。

生命之舱:从建舱时“三不”到休舱时“三零”

去年2月5日17时,武汉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完成了移动医院搭建及自主水电供应工作,方舱医院于18时起正式运营,接收第一批确诊患者,武昌方舱医院副院长、救援队领队马昕教授和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救援队队长张继明教授率领的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以“整建制”形式接手救治。这支“华山队”后来与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全国各地10余支医疗队的战友一道,参与武昌方舱医院800张床位的医疗救治工作。

新冠病人特点是:传染性强、大多为轻症,建立方舱医院能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武昌方舱院院长万军教授回忆,“当时尽管建立方舱并非最佳办法,但肯定是最实用的办法,动用最小社会资源以及最小场所改动,实现了最大程度扩大收治患者容量的目标。”

从建舱时的“病人不认同、社会不理解、医护不了解”,到休舱时的三个零“医护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病人零回头”,武汉方舱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舱”。专家一致表示,现有防控体系下解决传染病外,方舱医院仍是应对未知传染病的有效办法。

未来如何“建舱”?专家提出五化构想

应对传染病,今后该怎样建立方舱?万军提出五个化——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所谓智能化,即实现各个检查舱、治疗舱信息交互。安排病人指引自动化,通过无接触的穿戴设备,实现实时干预。科学化,可借助定型的精准检测,实现从方舱到定点医院无缝连接,降低交叉风感染的风险,节约时间,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感染防控规范化至关重要。专家阐述,目前已有“三区两通道”的分级防控,除了对“三区”的规范消毒外,今后方舱还可通过使用机器人,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例如,用机器人进行咽拭子的采样、以及消毒、送药、体温监测等。资源调配精细化,包括物资调配与人员调配,需要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作为标配。今后,区域内常规配置可以省为单位,在出现可能的资源挤兑时,实现相邻省市资源联动,减少对国家秩序的影响。

而人才储备常态化,则要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专家提出,去年武汉疫情后,中央提出支持湖北“补短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建设地下车库的过程中,以方舱医院建设要求为标准,在水、电、气等各方面达到方舱医院的建设需求,实现方舱医院成为建设常态,而非临时应对。

浦江汉江齐心抗疫,信心也是免疫力

实现物资的可持续,疫情后的后续探索正在创新。记者获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武汉大学化学院正在沟通,用电解方式产生高浓度臭氧,对环境医疗设施防护用品和人员进行有效消毒。如此做法,既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又能保证医疗物资的可持续性的供应,减少对后方依赖。

短短几小时的线上会议,勾起在场所有人的珍贵回忆。疫情“星星之火”时,华山医务大管家、医务处处长王惠英教授已严阵以待,她用短短数分钟总结,道出了浦江汉江战友情深、疫情不灭战斗不止的共同心声。

信心决心,也是免疫力。硬核教授、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会上道出不少人的心声:此次新冠疫情,使得医护人员的人生价值得到提升,抗击新冠堪称传染病领域的伟大探索。方舱内外,坚定信心共克时艰。从上到下的齐心协力,成为最宝贵经验。疫情仍在进行时,但有去年一年丰富经验,科技创新持续进步,相信战胜疫情的信心更更强!

栏目主编:顾泳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由华山医院提供,部分图片摄影:赖鑫琳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