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筑 起 防 御 突 发 疫 情 的 壁 垒

时间:2021-02-07 16:00 来源:上海市 作者:张永信 通讯员:任羿诚


老领导老专家随笔


筑 起 防 御 突 发 疫 情 的 壁 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抗生素研究所 张永信

2003年我国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防御突发性传染病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严峻考验。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国际都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上下倾其全力,将确诊病例定格在8例,其中死亡2例,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考卷。


2003年在SARS袭击上海时,市防治SARS专家组进驻水电路56市传染病医院,与该院的专家齐心协力救治重症患者。(左起笫7位为本文作者)

经历了那场暴风雨般的考验,在抗击SARS获胜之余,上海市委、市政府、上海医务界并没有偃旗息鼓、高枕无忧,而是倾听医学专家和民众的意见,考虑如何为大上海筑起防御突发疫情的壁垒。经过周密的多学科专家咨询、论证,最后确定2004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一号工程为在金山山阳建造一座与大都市相匹配的集传染病临床医疗防疫、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2007118日,根据《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同意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更名的批复》(沪编〔20077号)文件,同意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更名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一号工程确定后,立即设计、动工。4月的一天,我接到时任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同志的电话,她说“你是位传染病科的专家,又从事医院管理多年,你知道不知道市里的一号工程?”她接着直言问我“你愿意不愿意挑起筹建一号工程的重担?”面对领导的信任,我没时间仔细考虑,就直率地回答“愿意啊,只是能力有限,但我会尽力。”殷书记在电话里吩咐我,“要保证传染病医院几百位职工在年内顺利搬往金山,保证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我知道在2003419日和423日正当SARS在上海流行时,殷一璀副书记与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两次去传染病医院(简称“传总”)视察、慰问,深知那儿的压力大,医疗条件艰苦。我推测市里后来才决心将传总整体制迁至金山,建立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与国际大都市防御传染病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中心。一次简短的电话结束了,第二天按照领导的安排,我去市政府主管医疗工作的杨晓渡副市长办公室报到,听取杨市长交待我具体任务与要求, 我领会了一号工程必须“从专业角度保质保量”高标准严要求。

当年我接受这特殊任务时,正身兼医院党委书记、传染科主任、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我抓紧安排好相关日常工作,立即与我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卢洪洲一起赶往市一号工程工地。

一号工程地块在金山区山阳漕廊公路旁的一片农田中,占地500多亩。我们第一次到那里已见建筑公司在平整田地,门急诊、辅助检查楼,部分病区楼正在砌砖筑墙,看得出改革开放中的上海速度。在工地临时工棚内,我们见到了市政府薛沛建副秘书长、市申康公司(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前身)建平主任、市传染病医院常务副院长徐伟民等参加筹建的各路同事,大家为了建设一号工程聚到一起。我们一起观看工地,了解施工进度后,统一步伐:年底前必须基本竣工,举行“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揭牌仪式。

我几天在工地上观察,看到工程已按建筑专家设计方案认真抓紧施工,心里更清楚市领导交待自己的责任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确保中心在传染病领域具有实实在在的医、防、研、教等优良条件与实力,即面临包括SARS等新发传染病肆虐时,一定能从容挑起全市应对疫情的重任,这对我来说是件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责任重大,必须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地完成重任。

我读医科时,传染病临床实习主要是在传总轮转的,在那里接触了不少季节性的传染病,如白喉、肝炎、破伤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膜炎等,为我打下了良好的临床基础。在上医毕业时,母校推荐我报考了研究生,在发录取通知单的前夕却遇上了文革。我随医疗队去了贵州少数民族偏僻山区,想不到在封闭的山沟里每年有麻疹、水痘、百日咳、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和各种寄生虫病轮番传播流行,在大量临床实践中提高了诊治水平。十年浩劫结束后,国家恢复了研究生培养制度,我再度报考研究生回到母校深造,成为著名传染病、临床抗生素权威戴自英教授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抗生素研究所工作。每当我去传总会诊时,总怀着特殊的情怀,里里外外兜兜看看,遇到带教过我的老师更是激动万分。特别是2003年抵御SARS时,我作为市专家组成员进驻传染病医院,在十分简陋的医疗条件下与同行同道日夜救治重危病例,虽然交出了“专家组一到,不再死一个病人”的成绩单,但对传染病医院的医疗抢救条件过于简陋留下遗憾。一次我在会诊时头顶上居然滴下几滴管道的漏水,副院长陈良忙着叫人修理,我开玩笑地说,“待领导来视察时,请他们看看。”

站在一号工程工地上,我感慨万分,党和国家不惜代价正决心为上海筑起一道防御突发疫情的强大壁垒,为保障广大群众的健康,为医疗防疫事业办件硕大实事。

从此我和卢洪洲教授俩每天奔波120余公里往返于市中心与金山山阳间。卢洪洲年轻,在工地头顶骄阳、脚踩污泥关注建筑质量,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设计改进意见,非常辛苦,有时赶不及回家休息,不得不呆在山阳。

复旦大学非常重视中心的建设。王生洪校长向市里表示全力以赴支持一号工程,安排王卫平副校长为中心筹建领导小组组长,我为组员兼任筹建办公室主任,并有意将公共卫生中心打造成医学院的教学基地。王校长当面交待我,争取中心挂牌时,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同时揭牌。我们有复旦大学、医学院作为强大后盾,至少就可以加强筹建工作中医疗和科研二块的分量。这样医疗组除了卢洪洲徐伟民副院长和我以外,还可以调用附属医院任何化验、影像、重症抢救等部门的同行专家前来协助参谋。为了完善传染病防治要求,减少不同传播途径的病种在院内交叉感染,设计时已按肝炎、艾滋病、呼吸道传染病等病种分类各有独立的住院病房,且彼此间留有足够的绿化隔离带。但这却增加了医护人员的不便,因此,立即修改设计方案,增加了连廊可遮阳避雨,全院白天增置中巴交通车,定时、定点循环接送工作人员,安排专用电平车接送病员,急用时可呼叫派车。原设计中遗漏纱窗,而郊区多蚊,立即修改方案所有窗户添加可装卸纱窗。至关重要的在重症抢救方面配备了一层全市尚缺的负压监护病房,委托著名的同济大学专家设计、安装,经反复调试终于成功,填补了上海医务界急诊抢救的空白,也抹去了抵御SARS时的遗憾。中心所有的医疗装备经专家论证全部按三甲医院高标准配备,市政府大力支持,全单批准。安装时附属医院的对口专家技师到中心来把关调试。传染病防治所特需的废物废水处理系统十分严格,太平间、病理解剖室的要求特殊,全部高标准设计施工到位。科研组由闻玉梅院士手下的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医学院院长袁正宏教授负责制订整栋科研楼的设置清单,包括P3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内的病原体培养鉴定、分子生物学测定等全套设备,均满足各种传染病防治、病原体研究的需要。该组的胡芸文副研究员全身心投入科研楼布局的各种具体事宜,为提升中心开展科研水平上一流奠定了全套科研条件。

 

 

 

参加中心筹建的部分成员:前排左起3邬惊雷(时任上海医学院医务处处长,现任上海市卫健委主任),左起6孟莲娣(时任传染病医院党委书记);后排左起1张建良(时任传染病医院纪委书记,现任中心副主任),左起2良(时任传染病医院副院长,现任中心副主任),左起5徐伟民(时任传染病医院副院长),左起7作者本人,右起2卢洪洲(现任中心党委书记)。

另外,总务后勤方面,采取租赁大巴的方式在市区设立5个接送点方便职工每天往返市区与山阳。争取交通部门的配合支持,在中心设站开通公交线路,方便病员从市区和金山区来就医。中心还优化宿舍楼、职工食堂、教授食堂、澡房、小卖部、ATM机等生活设置,让职工吃好、住好、休息好。

半年后中心的主要建筑基本竣工,筹建办公室向杨晓渡副市长汇报,决定传染病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分批向中心搬迁。8月起在市卫生局的统一安排下,传总孟莲娣书记和巫善明院长组织党政干部对全院职工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动员作。广大职工不亏为白衣天使,为了全市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在历次抵制全市重大传染病流行特别是防御SARS战斗中他们是英雄!为了给上海筑起防御突发疫情的堡垒,他们又得整编制迁往金山,每天将奔波在市中心与金山间,这是多么高尚的思想境界。好在市委市政府已为他们耗资9.7亿建立了现代化的公共卫生中心,彻底改变医院的旧貌。医院里不少职员到金山山阳参观,看到一座座崭新的门诊、急诊、病房楼,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梦想中的传染病医、防、研、教集一体的临床中心已展现在面前,大家受到无穷的鼓舞。

2004917日,由卫生部前副部长朱庆生、副市长杨晓渡陪同,WHO西太区委员会主任尾森茂博士率团30余人来中心参观,他高度赞扬上海市政府对防御突发传染病防治的重视,对中心高标准整体设计负压重症病房的规模、住院病人与家属面对面视屏对话系统等十分赞赏。1027日韩正市长邀请二十余个国家驻沪使领馆前往中心参观,我们特意赶制放映了英文版中心宣传录像片,老外外翘起大拇指惊叹!此后,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中心,这样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的名声迅速传向海内外,世人赞扬上海高明!

2004917日卫生部和市领导陪同WHO西太区委员会主任尾森茂博士等官员参观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004111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正式揭牌启用。市长韩正、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副市长杨晓渡、复旦大学王生洪校长市卫生局刘俊局长、书记陈志等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领导们紧紧地握着参加中心筹建工作同的手,一声声的“辛苦了”,“感谢你们!”那天中心的全体职工个个兴奋不已,迎接前来参加揭牌仪式的各路宾客,并陪同参观,想不到市传染病医院一年间换了天地。我自豪地感受在我人生途径上又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市长韩正、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领导参观刚启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看到中心已拥有一层现代化的负压监护病房,为上海救治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提供优良条件而高兴。

完成市公共卫生中心筹建任务后返回华山,一号工程的配套项目—对市级三甲医院传染病科建设的追加拨款下达,我所在的华山医院建造传染科(感染科)病房楼项目得到批准。在我兼传染科主任期间,组织全科反复讨论过建楼方案,现在这栋楼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医教研条件。

虽然我回到原单位工作,但我的心仍牵记着市公共卫生中心。中心聘我任兼职教授,协助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留中心工作,其中沈银忠博士已晋升主任医师,2014年和2016年先后到日内瓦WHO总部参加全球流感诊治指南制定,2020年他参与WHO新冠病毒药应用指南(A living WHO guideline on drugs for covid-19的制定。中心经常邀我为中青年医生药师作学术讲座、教学查房和参加疑难病例讨论,还共同主编了专著《临床感染病治疗学》、《感染病学》和住院医生规范培训教材《重点感染性疾病防治》,有时还开讲党课。

中心经过16年的发展已在上海防治传染病特别是抵御突发传染病肆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包括有效应对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流行,真正成为上海抵御重大传染病的壁垒,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令各地同行羡慕。年年完成一批批国家和上海市涉及传染病、感染性疾病诊治的重大课题[yz1] ,参加起草国家和上海市防治传染病的指南和临床诊治文件,在全球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著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推崇,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学科骨干,在国内外传染病学领域赢得可喜声誉。

祝愿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再接再厉为国立新功!


 [yz1]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