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广东省

师生互为榜样,齐心协力抗疫

时间:2021-06-22 14:44 来源:广东省 作者:韩越 通讯员:韩越

疫情当前,全城戒备,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抗疫故事记录下来,通过阅读他们的抗疫纪实,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他们身上的医者初心与使命担当。

“一座城,一条心”

杨力,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营养科主任,内科导师,曾任医院教务处副处长,身为一名资深的教学秘书、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一腔热血的她与同事、学生一起加入了医院的外出支援核酸采样队,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炎炎盛夏与病毒“作战”。“受疫情影响,原定的工作计划被迫取消,突然就空出时间来了。之前已经错过援鄂医疗队和发热门诊轮值工作,这次在自己家门口,无论如何也要出一份力。”紧张的工作间歇,杨力和队员们总会收到热心群众送来的食物和饮料,便条上写着“医务人员辛苦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在想,战胜疫情,不止是靠专业人员的坚守,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民,一座城,一条心。”杨力说。

“家住封控区,医护就地上岗”

张绍衡,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师资,刚刚作为核心师资指导学生荣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总决赛银奖、华南区一等奖。他因“严格管控的重点区域”实施封控管理,无法回医院上班眼见医院同事们纷纷支援“一线”,街道邻居们又有诸多就医需求无法实现,他坐不住。

“荔湾区社区卫生覆盖人群众多,在封控过程中,居民们不仅有常规疾病、慢性疾病的诊疗需要,还有急重症的诊治需求,以及容易被忽视的心理压力”,与街坊邻居感同身受的张绍衡毅然决定,与同为医生的妻子主动请缨,向所在的江北社区临时党支部提出参与社区抗疫申请。在街道党工委、社区支部书记及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下,张绍衡主动号召街道内一同被封控隔离无法返岗的医护人员,发起成立了“海龙街医疗支援队”并担任队长,为所在社区卫生中心提供防控支援,为居民们提供及时的医学诊疗、心理辅导等服务。

“东莞核酸采样遇紧急求助,上门急救昏迷男子”

江一鸣,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9级内科专业住院医师。6月21日下午2点多,东莞新风西路核酸集中采样点,突然跑来两名警察,向正在忙碌的医护人员紧急求助——附近居民楼里一位中年男子在家中倒地昏迷,拨打了120,但对方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现场。正在清理物资的江一鸣及清洁区负责统筹的护士一行三人立即跟随警察,前往居民家中。

来到现场,从房间里充满的排泄物气味判断,患者大小便失禁,至少昨天晚上就已昏迷。江一鸣等人立即上前将患者移出床底,并进行详细查体。“当时患者有明显的呼吸与脉搏,也没有明显外伤,但呼叫没有反应,左侧肢体与肌肉也没有收缩活动。”江一鸣表示,通过足底检查,发现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侧可疑阳性,结合患者有脑梗病史,初步判断是脑出血。因患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无需现场抢救,三人小组进行了十几分钟左右的紧急处置后,120带着2名医生赶到。与他们进行详细交接后,江一鸣等人再次返回采样点,继续忙碌。

“萌娃受伤,核酸采样医生立即急救”

蔡沁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20级耳鼻咽喉科专业住院医师,研究生点长。6月10日中午1点多广州海珠区保利社区的集中采样点,医护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核酸采样工作。突然,一阵焦急的呼救声传来,“医生、医生在哪……”只见一名保安抱着一个孩子冲了进来。正在一旁休整的蔡沁明和两名护士闻声立即冲上前去。只见保安怀里的孩子额头上破了个大口子,用纸巾压着,脸上、衣服上都沾了不少血,一旁的奶奶吓得直哭。

“来,小朋友,不害怕,让哥哥帮看一下。”蔡沁明一边安慰小朋友,一边帮他检查伤口情况。掀掉伤口上的纸巾,只见一条长近3厘米的破口,深度约3毫米。判定伤口污染不是很严重、不需要清创等操作后,蔡沁明三人对小朋友的伤口进行了消毒和包扎。

明确伤口没有活动性出血,孩子也没有呼吸窘迫、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症状,蔡沁明嘱咐家属赶紧送孩子到就近的医院急诊科进行伤口缝合和后续处理。

 



在平凡而伟大的卫生健康服务岗位上,更有无数普通医者立足本职、默默奉献,毋论教授、主任、老师、医师,或是住培学员,他们互为榜样,同行共勉,都在为人民服务、为群众造福的岗位上做好一颗尽职尽责的螺丝钉,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护卫家园。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