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广东省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标准化病人团队的探索

时间:2021-07-27 09:31 来源:广东省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通讯员:陈建松

场景一:“您好,我是张医生...(被打断)”,“哦,小张,我看你骨骼精奇,是一代难得的练武奇才,让我教教你啦……不怕告诉你,我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财产遍布全球,后宫佳丽三千……”,只见医生略显紧张的托了托眼镜,擦擦额头的汗水,……“考试时间到,请结束问诊”,考官终于开口,转向我:“小伙子,你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呀!”我长呼一口气,豪迈地站起来,意味深长的笑了……知道真相的考官反手一个大拇指:这哪像演员啊,这简直就是临床上我见的病人嘛。

场景二:“您好,我是张医生……”“呜呜呜,我有罪,我不死都没用了......”考生安慰着泪眼涟漪的我,向我注入“生的希望”……考试结束后考官向工作人员反馈:要注意这个标准化病人的情绪,担心他走不出来。

 

以上两个场景,无疑就是对我们演技“赤果果”的称赞嘛!我们的“演技”不但经得起“初出茅庐”的住培医生考验,还让“久经沙场”的考官“扑朔迷离”。

各位看官要问了:你们是谁?

我们是专业的标准化病人呀!

言归正传,什么是标准化病人呢?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

概念:指经过系统培训,能够准确模拟某种特定疾病特征的正常人。可以担任扮演病人、考核者和指导者三种角色。主要应用于“教学”和“考核评估”两方面。与其他完整的测验方法不同,SP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考试方法,它通常是许多临床能力评估方法中的一部分。通俗来说,就是让表演者再现病例的典型症状、病史,为临床服务。角色作用:表演者(扮演病人或是家属)、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指导者(结合作为SP时的亲身感受,提供反馈和指导)。

SP起源于1963年,而我国开始时间为1993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原九江医专开始尝试SP20156月,经实证研究,8所医学院校启用了SP2016731日,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成立了标准化病人专家工作组。直至今日,SP已经全面覆盖至临床、院校,其中包含有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医学技术、药学等。

标准化病人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应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6年开始申报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基地,2018年开始筹备标准化病人项目,考虑到精神疾病扮演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项目决定成员从专科从业者中挑选吸收。经过2年筹建,在2020年医院住培年度考时首次实证使用,同年在广东省精神科骨干住培师资班上“牛刀小试”,最终出色的完成了当年的广东省精神专业住培医师结业考临床技能考核工作。时至今年,受疫情影响,真实患者数量有限,我院的标准化病人团队补充了病源的不足,使得结业考不受疫情期间真实患者数量、合作性等因素的制约,顺利进行。

医院标准化病人团队由教学院长负责,科教科管理,护理部协同,团队主要由医生、护理人员构成。团队中不乏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小伙伴,还有文静优雅的女青年、激情澎湃的“躁狂”小伙,各个角色,互相促进,谋求发展。我院承担了规培医师、转岗医师、师资培训等教学、考核业务,因此,SP是供不应求的。不止于此,在示教考核、实习带教、高校讲课、医学竞赛等方面都在规划发展中,目前标准化病人的团队也在不断的扩建中。

结语

正如《演员的自我修养》所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精神科的标准化病人,不仅仅考演技,考的更是对精神疾病、对医学人文的理解,有助于专业素养的提高,还是一个可以展示个人表演才华的平台。总而言之,广脑有我们更精神!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