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20 08:53 来源:上海市 作者: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李欣忆 唐一麟 王坚 通讯员:任羿诚
面向未来,面向治疗 2021年度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帕金森病学术年会顺利举行 |
随着老龄化加剧,中国已成为帕金森病(PD)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国。11月13日至14日,由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华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主办,上海“帕为”帕金森病健康促进中心承办的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2021帕金森病学术年会暨华山“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新进展”和“脑深部电刺激(DBS)规范化治疗”学术交流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共计2万余人次观看会议直播。 此次学术会议以“面向未来,面向治疗”为主题,分“疾病修饰”“症状管理”“精准治疗”“其他治疗”和“DBS”五大版块,邀请国内外30多位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知名专家进行精彩的专题报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王坚教授、邬剑军教授为大会主席。北京医院陈海波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王丽娟教授的精彩致辞开启了一场关于运动障碍的知识盛宴。 在帕金森病治疗的前沿探索中,疾病修饰疗法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大会首先聚焦于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在展示PD疾病修饰疗法过去与目前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靶向alpha-synuclein与GLP-1激动剂的机制与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则针对不典型帕金森综合症(PSP/MSA)的疾病修饰疗法加以讲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分享了生物学标志物在PD疾病修饰疗法中的应用与价值,并详细介绍了以MRI为代表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在检测PD疾病进展中的潜能。 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在面对这些症状时,神经科医生该如何处理也值得反复斟酌。北京协和医院王含教授通过线上会议形式分享了PD患者的夜间症状管理,提出首先优化PD治疗、改善睡眠卫生,其次考虑夜间非运动症状的治疗与针对特异性睡眠障碍的治疗。认知功能受损也是PD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在疾病中晚期患病率可以高达一半以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金莉蓉教授介绍了PD认知功能障碍的最新进展,提出早期识别PD中的SCD(主观认知障碍)也很重要。随后,来自荷兰拉德堡德(Radboud)大学医学中心的Bas Bloem教授以视频的形式带来了艺术与PD的密切关系,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家的艺术能力因患病而改变,也在于艺术对PD症状的潜在改善作用,有趣的主题令在场的听众印象深刻。 通过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知识共享得以在国内外同行间联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丰韬博士对PD症状管理的循证新进展与展望加以介绍,涉及前驱期危险因素识别和诊断、DMT(疾病修饰治疗)、老药新用、数字健康途径、可穿戴传感器、远程医疗等多个维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丁正同教授则讲解了持续多巴胺能给药改善白天和夜间僵直症状的临床证据。随后,丁正同教授还针对PD的神经精神症状管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在临床症状管理中,PD患者的运动、非运动症状与药物副作用交错混杂,王坚教授带来华山2021精选病例解读,在场及线上的医生们表示受益匪浅。 帕金森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因而,对患者的精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来自日本国立量子和放射科技研究所的Makoto Higuchi教授回顾了目前已有的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活体显像tau和alpha-synuclein的影像学方法,也分享了团队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商慧芳教授带来了关于PD精准治疗中靶向葡萄糖脑苷脂酶(GBA)的治疗汇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孙一忞博士则针对PD精准治疗中靶向LRRK2的治疗进行了全面地介绍。虽然精准医疗还未实现,但我们都期待着未来个性化治疗时代的到来。 帕金森病的治疗不仅仅依赖神经科专科医生,更需要患者、家属、康复团队等共同参与和守护。PD患者行动困难与步态异常非常普遍,天津市环湖医院于洋教授分享了目前PD步态障碍评估的难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曦教授则提出了PD精准康复方案的制定原则,包括构建综合康复团队,建立康复服务网络,全方面评估康复需求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唐一麟博士带来了PD移动管理进展及“帕为”手机软件(APP)的更新进展,展示了目前已经在APP上实现的病情管理、手势识别、语言评估、在线游戏、医患交流等功能,鼓励更多医生加入“e帕联盟”,共同挖掘“帕为”数据库进行真实世界研究,获得更好的学术成果。 DBS(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PD与肌张力障碍的方式,为PD患者带来曙光。然而,在临床应用中,DBS手术的适用人群、靶点定位、术后程控仍然是工作难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玲教授介绍了DBS手术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手术靶点选择与术后程控的更新,并通过病例讨论的形式强调药物与程控相结合来处理异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曦教授从影像定位的历史展开,介绍了定位原理、技术要点与常用的神经网络结构,让听众深刻了解影像在手术靶点定位中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李殿友教授基于病例对DBS个体化的手术靶点选择进行回顾,丘脑底核作为中国PD患者DBS首选靶点,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并节省用电,对药物难治性震颤改善更好,而GPi靶点则在抑制异动、灵活调药和程控中更占优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邬剑军教授则针对DBS的术后程控难题,分享了触点和参数的调整以改善异动,以及冻结步态与不同步态障碍的处理流程,感觉症状、自主神经不良反应及体重增加等出现的原因。但如何发挥DBS效能仍有待探索。 最后,在李殿友教授和邬剑军教授的精彩主持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春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祖洁就“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是否可以进行DBS手术治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丰韬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周海燕就“DBS手术能否作为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治疗”的热点话题分别进行激烈辩论,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