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13 15:33 来源:江苏省 作者: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住培学员 汪西莹 通讯员:唐蓓
我是2017级规培生汪西莹,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精神科规培医生,精神科患者的大脑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无论是病因症状,还是诊断治疗,总是让人似是而非捉摸不透,除了自己学习摸索外,带教老师显得尤为的关键,就像茫茫大海里给你航行指引的灯塔,带你驶入正确的航道...
初见我的带教任方芳老师,秀气、纤弱,但是走路带风、不失干练。查房的时候,站在她的身后,言谈举止中觉得她对病人很亲和,有的病人甚至称呼她为“方芳”医生,让我觉得沉闷的精神科病房也有如此和谐的医患关系,不由得让我改变了以前对精神科“刻板”印象。接下来,在“方芳”老师的带教下,我开始管病人写病历了。一次有位老病人再入院,我借调了以前纸质版的病历做参考,发现这位老病人以前是方芳老师的病人。十年前的病例保存完好,打开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工整的书写,如印刷般的字体,没有错字涂改,我一气呵成的看完,整个病史的大概框架清晰的呈现在我脑海中,让我了解了患者的过去,为接下来的诊疗做好准备。同时,也不由得让我感叹真是“字如其人”啊,我更是对方芳老师刮目相看,很是佩服。随着对精神科的学习和工作越来越深入,我报名参加了医院组织的病历汇报比赛。虽说参加比赛有些激动,但是需要准备汇报的PPT也是让我犯了难,下班后我还在科室里修改我的PPT。不一会儿,天都黑了,方芳老师下门诊回到科室。心细的老师看出了我的焦虑担忧,了解了情况以后,说别焦虑,我来帮你看看。说完就不顾疲惫的身体和我一起修改PTT。方芳老师一边给我提供意见,修改PPT,一边还和我说起她以前参加病例比赛的经验。慢慢的,我也不担心不焦虑了,改完后我觉得PPT的语言表达更加的通顺,内容也丰富了许多。临走时,方芳老师还不忘给我鼓励,说“小汪,我看好你,加油哦”。而那次比赛我取得了三等奖,赛后我想请方芳老师吃饭以示感谢,但方芳老师却说,这是你努力的结果,你拿到奖对我就是最好的感谢了!再后来我轮转到其他科室,但常常会想念方芳老师。有时在专业上遇到疑惑时,会和方芳老师交流,方芳老师都会给我耐心、认真的解释。记得有一次我询问方芳老师ICD-10和ICD-11诊断标准中对焦虑障碍修改的变化,方芳老师给我做了解释后看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便送了我一本有关焦虑障碍的专业书籍,让我自己揣摩。我时常会翻翻它,帮助于我对这个疾病诊断的理解,收获颇丰。
不仅如此,方芳老师还是一个热心、无私的医务工作者。今年夏季南京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家都陷入了恐慌。许多医生老师们都主动请缨支援前方最需要的地方。不久便听别人说我亲爱的方芳老师主动报名,被派往最艰苦的禄口社区做志愿者。后来微信群里、朋友圈里时常会传来“前方”的讯息。虽然照片上大家都穿着隔离衣带着口罩面具,但我还是能一眼认出方芳老师的样子,很熟悉、很亲切,但好像清瘦了许多。可以想象,那么高温的环境,方芳老师每天都穿着防护服,挨家挨户的登记信息、给居民做核酸检测。一轮检测下来,汗流如雨下,隔离衣全都湿透了。休息的空档,隔离衣也不能脱去,就只能坐在阴凉处的墙角靠着休息一会。这时,旁边有位休息的老师正好看到这一幕,便拿着手机拍摄下了这个场景发给了大家。我想他当时也是被感动了吧。当书记把这张照片传到群里后,许多老师都哭了,我也感到鼻子一阵酸。那么瘦弱的方芳老师,但是却又那么坚强。那一刻,真的很想坐在方芳老师的旁边,递上一杯白开水,给你一个拥抱让你靠一靠。大家都担心方芳老师支撑不住,但是方芳老师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一直回复“我很好,我很好,很快我就回来啦,胜利就在眼前了。。。。。。”直到坚持到最后一批撤回。整个过程实在是让人敬佩不已。
这就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带教老师的样子,专业、无私、正直。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给我带来正能量的鼓励和榜样,支持着我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却从不要求任何回报。让我在精神科的道路上越走越稳,我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带教老师感到自豪和光荣。感谢方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