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2021年度中国运动医学领域重要进展

时间:2022-01-30 13:46 来源:上海市 作者:尚西亮 陈世益 通讯员:任羿诚


                                     2021年度中国运动医学领域重要进展

医学前沿网 2022-01-14 10:20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点击关注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中华医学会机关刊。传播医学信息,引领医学发展。



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陈世益

图片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拥抱新时代,迎接新挑战,中国运动医学在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的领导下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地运动医学工作者纷纷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大家一致认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提出,对于中国运动医学学科发展和学科领域拓展,是一次极好的机会,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

图片

学术活动是分会的首要任务

2021年4月22—25日,2021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学术双年会(以下简称“双年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成为历届双年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大会历时4天,共设7个分会场,54个学术专场,其中2个主题演讲专场,18个自由发言专场,5个青年论坛专场,3个全英文论坛专场,19场专题发言,1个影像专场。大会注册代表1448人,投稿征文2769篇,专题发言100人,口头发言443人,壁报交流213篇,新增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运动影像诊断、慢性病运动处方四方面内容,参与人员覆盖全国各地,学术氛围空前热烈和浓厚。

2021年,尽管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一直存在局部散发与反复,对线下学术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各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管控模式,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仍积极举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包括上肢运动创伤、下肢运动创伤、脊柱与髋关节运动损伤、运动康复等多个专业方向,组织线上、线下运动医学相关学术会议超过100场;组织下基层、义诊等相关活动50余次,培训医护人员超过10 000人次;义诊受益患者超过5000人次;举办继续教育20余次,广大运动医学及相关专业医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热情高涨。

2021年开始,运动医学全国巡讲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在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陈世益教授的领导和倡议下,全国近百位运动医学专家于3月28日齐聚上海,共同商议制定了2021年度中国运动医学巡讲规范化课程大纲,将中国运动医学基础教育推向一个新的规范化里程碑。巡讲活动从4月份开始举行,大多数巡讲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共有26站巡讲,至12月中旬已经完成了20站巡讲,其余站点巡讲力争在春节前完成,大大扩大了运动医学学术影响力,获益医生达数万人。

2021年中国运动医学学科建设新进展



传承和弘扬运动医学前辈的精神

中国运动医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走过60余年的流金岁月,老一辈运动医学人坚忍不拔的精神,铺就了中国运动医学发展的新篇章,为中国运动医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弘扬历代运动医学人的坚守与开拓精神,纪念他们为中国运动医学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在2021年“双年会”期间设立了“中国运动医学名人堂”,首批名人堂成员共12人,其中4位已故前辈是曲绵域教授、范振华教授、许胜文教授和冯华教授;另外8位嘉宾是周士枋教授、杨天乐教授、田得祥教授、王立德教授、陈百成教授、刘玉杰教授、李国平教授和王满宜教授。名人堂的设立,是对中国运动医学历史脉络的梳理和认识,也是对前辈的尊重,鼓励青年一代运动医学人向老一辈专家学习并弘扬他们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委员、有着“中国反兴奋剂之父”之称的杨天乐教授作为老一辈运动医学人的代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悟,他向分会对老专家的尊敬表示衷心感谢,对如今运动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才辈出局面感到欢欣鼓舞,同时也坚信中国运动医学事业能够在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陈世益教授的带领下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明确运动医学学科地位和治疗宗旨,拓宽运动医学学科领域

在2021年5月举行的国务院学科评定会上,“运动医学”被确认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学科地位确定,受到国家相关部门重视。

在2021年“双年会”上,进一步明确了运动医学的治疗宗旨是“功能至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首次专门设立了“运动促进健康和运动处方”板块,扩大学科内涵,明确学科定义,提供学科发展新思路,这对运动医学新领域的拓展和深入发展,进一步提升运动医学学科服务能级,对国家全民健身计划与健康中国行动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出版运动医学新专著——《现代骨科运动医学》

《现代骨科运动医学》由陈世益教授和冯华教授领衔主编,汇聚全国151位专家参与编写和审校,凝聚了国内运动医学及运动康复顶级专家的经验和心血,充分体现了运动医学“功能至上、早期康复、重返运动”的宗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指导性和实践性极强。该书作为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在编写、出版过程中,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和上海科技专著出版资金的专项资助。该书作为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巡讲教材,适合于骨科医生、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外科医生、运动康复医生、运动队队医及相关医务人员、研究生等作为工具书阅读,是一部难得的骨科、运动医学医生的案头必备读物。2021年8月,该书获得第十六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发布运动医学新共识——《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2021年7月,在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历时一年的合作努力下,《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点击标题查阅共识全文)正式发布,共识内容涉及骨科、运动医学、疼痛、药学、循证医学等多个学科。专家组本着严谨、规范、客观、实用、经济的制定原则,坚持以循证医学为指引,以期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关注骨关节炎的合理用药,全力为健康中国行动贡献一份力量。


运动医学领域在临床诊疗技术方面的新进展



肩关节疾病治疗方面

2021年6月20日,中国内地首例巨大肩袖撕裂可吸收肩关节球囊植入手术由陈世益教授主刀,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的海南省人民医院乐城分院顺利实施。肩关节可吸收球囊近年来被全球学术界公认为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治疗理念,尤其是针对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其原理是在肩峰和肱骨头之间植入球囊,恢复肩关节力偶平衡,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具有微创伤、高效、早期康复等优势。肩袖修补技术方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教授描述了肩袖撕裂M缝合术,实现了最少铆钉的最佳缝合效果,相关文章已发表在Arthroscopy Techniques上。在肩关节上关节囊重建治疗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损伤的研究中,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周兵华和唐康来教授团队报道了自体阔筋膜重建上关节囊的早期临床疗效,该成果发表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上;并在大鼠模型上证实阔筋膜-骨愈合的质量优于肌腱断裂后的腱骨愈合,有关成果发表在J Shoulder Elbow Surg上。针对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国庆教授在国际上首创了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关节镜下改良“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并将其命名为Cuistow手术(Chinese Unique Inlay Bristow),这种术式将术后骨愈合率从73%提升至96.4%,为运动人群的肩关节脱位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案,相关文章已发表在AJSMJBJS上。此外,为解决肩关节脱位翻修和癫痫患者脱位现存的手术难题,崔国庆教授还发明了双榫卯髂骨植骨术,发表在Arthroscopy Techniques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北京积水潭医院姜春岩教授团队对难治性肩关节不稳定的新诊疗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基于最大投照面理论的肩盂正面观方法,为指导临床医师评估肩盂缺损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rthroscopy上。此外,姜春岩教授还建立了喙突骨块吸收评级,依据影像学螺钉裸露程度,将喙突骨块吸收分为四级,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被业内同行广泛采用。在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上,姜春岩教授团队提出了喙突免打孔肩锁关节重建技术,避免了医源性喙突骨折等喙突相关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成果发表在Am J Sports Med上。在骨性Bankart损伤方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陈东阳教授团队,采用关节镜下关门固定法的手术方式,用1枚铆钉就达到了可靠的解剖复位和固定,创伤小,费用低,手术简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张文涛教授发明了肩胛下肌捆绑术治疗复发性肩前脱位的方法,相关文章发表在KSSTA上,其发明的成套肩盂后路钻孔器械也已获得生产销售许可。哈尔滨医科大学欧乐淳和潘海乐教授团队研制的便携式肩关节镜手术牵引架,可解决广大基层医院开展肩关节手术初期没有专用肩关节侧卧位牵引架的问题。


膝关节疾病治疗方面

由陈世益教授与海南省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王广积教授合作,率先于2021年4月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展中国首例注射用软骨再生胶原蛋白填充剂修复软骨损伤,这是第五代软骨修补技术,可以在全关节镜下进行,修复面积可达6.0 cm2,不需要微骨折,简单、易用、有效,目前已积累超过20例成功病例,为中国软骨临床使用提供了新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冯华和张辉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复发性髌骨脱位高度J-sign的发生与股骨过度前倾、胫骨过度外旋和高位髌骨相关;张志军教授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股骨前倾角≥30°且J-sign(3+)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联合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术后髌骨稳定性和再脱位率更低。此外,北京积水潭医院冯华教授团队出版了《膝关节运动损伤与下肢力线不良》一书,详细介绍了下肢骨性力学环境的评估方法,阐述了治疗力线不良的手术方法,为从事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外科的骨科医师提供了参考和帮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箭教授团队提出了“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华西分型”,经过10年沉淀,该团队积累了丰富的膝关节多发韧带伤诊治经验,上述分型也逐步完善,并多次在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中报道,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也为基层医院诊治膝关节多发韧带伤提供了规范。在半月板方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卫平教授团队针对特殊的半月板撕裂尤其是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提出了H型缝合技术及防撕裂缝合技术,此技术最大特点是加固断端稳定同时降低局部应力,恢复半月板的“环扣”结构和功能,更有利于缓解局部胫股关节应力,系列研究发表在Arthroscopy等杂志上。



踝关节疾病治疗方面

2021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唐康来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世益、华英汇教授主持完成的“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围绕足踝伤病治疗难题,开展系列精准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了足踝外科精准微创治疗技术体系,创建了难治性踝关节伤病系列关节镜微创新技术和足部严重畸形非融合矫正治疗新体系,手术并发症和感染率大幅度下降,重返运动率明显提高,在国际、国内广泛推广,显著提升了我国足踝外科整体治疗水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卫平和宋斌教授团队通过对比关节镜下与开放改良的Broström手术修复ATFL的临床疗效,发现关节镜修复与开放手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通过更细致地对活动相关的评定发现,关节镜下双铆钉修补在活动方面的改善比单铆钉修补更好,系列文章发表在Arthroscopy、OJSM等杂志上。2021年6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英汇教授牵头,以亚太膝关节、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学会足踝委员会名义,组织中、日、韩、泰等国家与地区专家共同撰写的《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专家共识》在OJSM等杂志发表,为该损伤的规范化诊治提供了来自亚洲的经验。



运动医学基础研究领域方面

陈世益教授关于骨腱界面损伤研究揭示人骨髓源性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富含生物活性物质,可促进大鼠肩袖骨腱界面的损伤愈合和生物力学性能,可望成为临床上治疗骨腱界面愈合的一种有前景的候选药物,相关成果发表在Biometerials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敖英芳教授发明了一种低温自组装丝素蛋白海绵,这些内含外泌体的丝素蛋白低温海绵表现出很好的血管新生和组织生长效果,为未来的外泌体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余家阔教授和清华大学刘冬生教授关于骨关节炎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材料科学领域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研究证实将DNA超分子水凝胶作为递送间充质干细胞的材料用于治疗严重骨关节炎模型,其在体内外对间充质干细胞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改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策略和疗效。浙江大学欧阳宏伟教授团队通过人体全血—生物材料体外培养体系,研究了6种常用的水凝胶样生物材料,绘制了生物材料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中的转录组图谱,在分子水平上将亚群与免疫反应联系起来,预测生物材料在人群中免疫反应特性,为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和新依据;通过建立三维明胶微载体培养系统,可调节关键细胞亚群的比例来调节人肌腱干/祖细胞的细胞功能,并明确FGF7是一种新的肌腱分化和再生调节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eterials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赵金忠教授团队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策略负载ZnO纳米粒子和牛至精油的多功能复合纳滤膜,体内创面愈合证实了生物活性纳米粒子膜在上皮化和肉芽组织形成中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上。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蒋青教授团队发现了滑膜成纤维细胞退行性改变参与调控骨关节炎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该研究阐明了滑膜成纤维细胞退行性改变参与骨关节炎发生的机制,为骨关节炎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史冬泉教授团队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上,该成果有望解决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难题,此外,他的外泌体治疗跟腱炎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Nano上,该研究针对外泌体只能通过被动扩散部分到达损伤部位的应用局限,创新设计了一个可拆卸的MN阵列,以提供由一氧化氮纳米马达(EXO/MBA)修饰的EXO,用于跟腱病的治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雷光华教授团队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该研究首次发现服用地高辛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率显著降低相关,该发现为进一步开发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小  结-

中国运动医学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已经进入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慢性病运动处方”的医体融合创新模式新时代。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运动医学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宗旨,在近15年的高速发展中,运动创伤一枝独秀领先发展,重大赛事医疗保障和运动康复紧随其后,运动促进健康和慢病运动处方尚属萌芽,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制约,亟须进一步拓展运动医学学科领域及范围,做好学科定位,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对外不断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对内大力推动基层规范化巡讲活动,将规范治疗技术、指征与方法普及到全国各地,培养更多优秀的运动医学人才。

(作者: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 尚西亮 陈世益)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1年24期第20、21版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