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09:12 来源:上海市 作者: 骨科在线 通讯员:任羿诚
1992年,刚刚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的吕飞舟果断地选择了做一名骨科医生,因为他当时天真地认为男孩特有的粗犷性格很适合骨科这个专业。
2012年,已经在脊柱外科深耕20年的吕飞舟又走上了医院管理的岗位。10年来,他分身有术,既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院长,也是一名资深的脊柱外科专家。
从医30载,阅病无数。他既是病人的“救命稻草”,又是医院的“掌舵人”。
双管齐下
为医院当好管家,为临床做好服务
1992年,吕飞舟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华山医院,面对诸多专业方向的选择,他果断选择了骨科。“当时我觉得男孩特有的粗犷性格很适合骨科这个专业,但后来从事脊柱外科后才发现并不是这样,脊柱外科更需要心思缜密、指尖细腻。”因为吕飞舟认为脊柱外科手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吕飞舟自从医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将这种信念至于心中最高的位置。其实他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为患者祛除病痛,是他最幸福的事。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2012年,因医院发展的需要,吕飞舟作为管理干部被派往华山医院北院担任副院长,负责医院的筹建开业,见证了华山北院的创立过程。2016年,吕飞舟又被任命为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
当被问及在院长与医生之间是如何做到分身有术的,吕飞舟笑谈道:“管理和临床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在吕飞舟看来,作为一名医院的管理者和实打实的脊柱外科医生,这两种角色之间从来都是切换自如,且相互促进。
“管理是为临床服务的,是为临床提供更多方便的,通过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来支撑医生大胆开拓新思想,开展新技术和新术式等。”作为精于临床多年的管理者,吕飞舟能更多地体会到临床医生的需求,所以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时一定会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为医院当好管家,为临床做好服务。”身兼医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的吕飞舟始终这样给自己定位。
沟通的艺术
医院管理的过程,就是沟通交流的过程
管理更多的是为临床服务,让医生更积极、主动、规范的工作。同时,临床的经验也能为管理提供反馈,推动管理更为科学化、系统化,以此来惠及双方,最终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如何通过管理为临床和医生服务?“事实上,管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沟通的过程,没有沟通就没有管理。”吕飞舟谈道“每一次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地,我们都会让临床医生参与进来,并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这样既增进了相互了解,又能更好地推进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吕飞舟看来,这是他作为医院管理者十年以来最深刻的体会。
在与临床医生沟通过程中,“我觉得我更多的是来倾听临床医生的想法。”作为一个医院的管理者,吕飞舟从来不会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而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因为他知道只有倾听才能收获更多有用的信息,才能真正了解临床医生的需求。
政策的出台、新技术的规范,在管理层面、医学会或者医师协会层面,他们的要求可能会有差异,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因此,协调各方的管理与沟通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会组织相应的职能部门和临床医生一起来讨论。”吕飞舟希望发挥管理者“指挥棒”的作用,协调管理层面和医生层面的关系和意见并达成一致。
摆正姿态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是追逐梦想的开始,脚踏实地则是让梦想成真的途径。作为一名医院的“掌舵人”,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但在这种仰望星空“致广大”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尽精微”。“医院管理工作都是围绕临床工作开展的,所以临床是一切工作的根。”吕飞舟强调,在医院里,不管处于哪个岗位,都要重视临床工作。
骨科作为一个以手术为主的学科,吕飞舟指出,微创、精准和个性化是其今后发展的方向,但是我们在追求手术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围手术期的管理。比如对于脊柱大手术而言,手术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但一个十拿九稳的手术可能完全毁于术前准备的微小疏忽,一次成功的手术也可能失败于术后处理的不当。所以脊柱外科医生要像认真对待手术操作一样,重视脊柱围手术期的管理。
术前分析评估是一台手术成功进行的大前提。吕飞舟谈到,首先要对所要开展的手术做好前期规划,例如血液管理,要评估局部血管的状况,对于涉及前路、脊柱肿瘤等的手术,术前可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对于手术区域的血管走行及周围脏器血管进行局部评估,术中尽量避免血管损伤,以最大限度降低出血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的很多行为也都需要规范。”吕飞舟强调,在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或特殊情况时,至少需要三个主诊医生一起在手术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如果需要改变原有的手术方案,必须有两位及以上的主诊医生同意。每一次讨论都会碰出新的火花,每一次实践都会留下新的印记。手术的实施是一项大工程,不能掉以轻心,只有高度的专业化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操作。
当然,术后的管理同样不可忽视。一些病人有非常严重的基础疾病、高龄、骨质疏松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术后要非常关注这一类病人会不会出现一些内科疾病的问题,或者是局部的血肿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尽早发现、尽早干预、尽快治疗。在整个围手术后期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致残率和死亡率。
“任何一个患者其实都是特定的个体,没有完全两个相同的患者,这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一个挑战。”治病救人不能走流水线,要因人而异、因人而医,这正是吕飞舟一贯秉承的行医之道,他也希望每一位骨科医生这么想这么做。
寄语年轻医生
认真学习经典,注重临床实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医学人勇担使命、传承薪火、不懈奋斗的结果。
老一辈的骨科医生依然坚守在岗位,而青年一辈也正在渐渐扛起骨科事业发展的大旗。谈到对青年骨科医生的建议和期许,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善于学习。
吕飞舟谈制定《脊柱大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的意义
“当你在临床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就要用最快的速度去查找相应的指南、共识或者请教相应的专家。比如在做脊柱手术时遇到血液管理的问题,可以去查询血液管理的相关共识。除此之外,还要对每一个病例进行分析和归类,这样做就能大大提升理论和实践的认知。”在吕飞舟看来,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也没有全无差错的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
年轻医生还要参加一些临床技能的培训,现在很多医院都具备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比如我们华山医院就具备非常完善的脊柱外科的培训体系,不仅在理论方面,临床实际操作也有着非常专业的培训系统。”吕飞舟强调,专业的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
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是没有尽头的,所以作为医生就要学无止境。“医生要不断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仁爱之心,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将心比心。”只有多了解患者的疾苦,理解患者的难处,替他们着想,从他们的角度提供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为他们解忧,才能成为一位人民满意的医生。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吕飞舟希望每一位骨科人都不忘初心、铭记使命。在临床工作和做人做事时,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追求完美和极致。其实做医生不用想那么多,只要换位思考,就能赢得患者对你的信任,你就是一名好医生。
结语
作为一名资深的脊柱外科专家,吕飞舟用匠心仁术帮千万患者挺起生命的脊梁。作为一名医院管理核心的领路人,吕飞舟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医院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做医生30年,他不忘初心,做护佑生命脊梁的排头兵。
做管理10年,他高瞻远瞩,带领团队谋求医院的良性发展。
踔厉奋发立潮头,笃行致远向未来。既是临床医生,又是管理达人,具有临床与管理的双重身份的吕飞舟始终相信,给成长以力量,定能点亮今天,赢得明天。
如今深耕行业几十年的吕飞舟站在历史的交汇点立下铿锵誓言,定要用信念和实际行动推动中国骨科的发展。
专家简历
吕飞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复旦大学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ARTI)副主任、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外科学系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脊髓损伤和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数字化导航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数字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微创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胸腰椎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
SICOT中国学会上海分会脊柱组副组长、SICOT中国学会委员、AO Spine国际会员、CSRS海外会员、CSRS-A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