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09:13 来源:上海市 作者:韩栋 通讯员:任羿诚
舱
长 袁 燕
记驻临港方舱医疗队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袁燕 博士
其实只用“舱长”来形容袁燕是不准确的
对于我而言,袁燕姐首先是我实习时的带教老师。而在之后的日常临床工作中,她的身份是来我们科会诊的血液病专家。虽然交集不多,但每一次的会诊,都会以她的专业知识令我折服。比如那个伪装成感染的淋巴瘤;比如那个不明原因的出血患者。
在这一次上海抗疫中,于我而言,袁燕有了新的身份,她是我们第六组的组长,是医疗临时党支部的书记,也是华山舱的舱长之一。也许只有舱长这个头衔是本次抗疫中独一无二的,所以请允许我在这儿使用这一个称谓。
3月31日集合后分组,当得知被分在袁燕姐领衔的第六组时,我是极其高兴的。虽然在医院我也能算是个老职工了,但抗疫对于我而言,是个新挑战。袁燕姐是血液科的副主任医师,20多年的临床经验,又是2020年赴武汉光谷抗疫的英雄。年资高、经验足、而且是我比较熟悉的内科老师,我自然是高兴加安心的。之后的穿脱防护服培训,她将自已穿脱中的小技巧倾囊相授,“上肢脱先只到肘、脚部脱分前后足”是我在整个舱内工作中得益最多的一句话。
袁燕姐是本次抗疫中坚定的清零支持者。记得国家巡视组来的那一天,她对着邱海波教授与陈澍院长说:“我是血液科医生,这次的病毒,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就像一场感冒,但对于我的病人而言,很可能就会团灭。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所有血液科同行的努力下,终于将血液病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不能因为这个新冠病毒,让我们血液科的努力付诸流水”。
袁燕姐是这么说的,的确也是这么做的。所有进舱工作的小伙伴都知道,她有一张极其复杂的表,标着每一位华山舱患者的入院日期、核酸情况、疫苗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慢性病与用药情况。要知道,这不是一个只有50个患者的常规病房,而是一个有704张床位的方舱,一个巅峰时期每日有着数百病患出入的方舱。每天晚9点后,就是袁燕姐更新表单的时间,而这一更新,往往就过了12点。我有几次主动提出要帮她一同整理表格。但大部分情况下,她会以我还有联络员工作为由而婉拒。
每次袁燕姐查房,都会先到清洁区的板房去核对表格,更新一下后半夜入院的患者,然后拿着一叠表格进舱查房。对,没错,查房,one by one,如她在医院病房查房一样。进舱后她会去拿一个小跨包,里面放着指脉氧饱和度仪、工作手机与对讲机,而手上则拿着表格与笔,以便随时记录。跟过袁燕姐查房的小伙伴都知道,她查房有几个要求:一是新来的病人一定要查指脉氧,无论收治时的结果是否正常;二是睡觉的病患一定要叫醒。在这样细致的查房下,每一例可能转为普通型或重症的患者都会在早期被我们识别了出来,并予以及时治疗,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因为舱内工作的时间限制,每班医师只能在舱里待四个小时左右。这就造成了交班是个相对平时更复杂的工作。如何将病人情况准确的交给下一班,如何使得每一位舱内外的小伙伴都能了解患者的情况,如何明确交班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这些都是挑战。清洁班的设立、值班长岗位的设立、晚间云交班的建立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而这些办法的提出人,也正是袁燕姐。
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袁燕对于我而言,是组长、是舱长、是书记。但她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女儿、妻子与母亲。每天乘班车往返方舱的时候,我们也时常聊到家庭生活。聊到小区有没有阳性患者,聊到抢菜与政府发的物资。有时她也担心父母的身体与儿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有一天在去方舱的路上,她显得很焦急。询问下才知道她的父亲一早突然晕厥了,情况不明。原本我以为当天的查房她可能需要为父亲联系就医事宜而不进舱时,她却在说了一句“我已经联系好了,救护车也来了,送华山总院,相信我们的同事们”之后就带着我进舱查房了。而这一天的查房,一如往常。一天的工作完成出舱后,当我们得知袁爸爸并无大碍后,总算是放下了心。
上海抗疫,许许多多的人舍小家,为大家,袁燕姐只是其中的一个。也许她并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事迹,但在我的眼中,她无疑是平凡又伟大的。
上海市临港方舱医院华山医院医疗队手外科主治医师 韩栋 博士
注: 袁燕 华山医院内科住培、专培基地带教带教老师
韩栋
华山医院外科住培基地、骨科专培基地带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