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2 10:49 来源:辽宁省 作者:齐媛晨 通讯员:冯雷
神经内科是我这一次轮转的科室,对我来说,神经内科是一个新的科室,带教老师是高年资医生,科室的病人也比较多。该病区是以收治脑血管病为主要特色的科室,在神经内科轮转期间,我主要跟着高年资医生学习了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护理。我所在的组为脑血管病和神经科疾病,其中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以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及脑性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等。在这个科室里,我们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经历了一些事情,也看到了很多问题,通过轮转,我对神经内科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科室主任、护士长、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神经内科的住培学习任务。
在神经内科的时候,我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我以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的。比如说:病人被诊断为脑血管病后,患者血压偏低,怎么治疗?病人脑血管病后出现昏迷怎么处理?病人是因脑血管病导致肢体瘫痪,现在是康复阶段,怎么进行康复治疗?病人是中风后出现意识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书上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你需要通过看书或者查阅资料来了解这些知识。
以前我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仅限于脑出血和脑梗死,在治疗方面的认识也比较落后,仅仅知道开颅减压、甘露醇脱水。我以前很少见到面神经炎,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血管痴呆,副肿瘤综合征患者,通过住培轮转学习,我收治了好几位这类患者,这让我对上述疾病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掌握了如何检查,如何诊断,如何治疗,预后判断。平时如果碰到多学科会诊,还可以从神外、呼吸、感染、内分泌科来会诊的高年资医生身上,学到其他科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这些宝贵的知识,让我以后面对一些躯体疾病多,病情重的患者,有了更宽的思路,更佳的捷径,诊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神经内科患者普遍病情较重,主任经常和我们说,入院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疾病的救治。脑梗死最佳再通时间为发病后4.5个小时以内,错过了这个时间,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这几个月,我查房的时候,会和患者、家属多说几句话,向他们普及脑血管病早期症状表现,让他们早就诊,早治疗,许多患者和家属出院的时候会说:医生,我现在知道了,嘴巴歪,手脚没力,那可能就是脑梗了,要尽快看医生,来晚了效果差。我听后就感觉很有成就感,下次患者、患者家属、患者朋友亲戚再遇到这种状况,马上就会意识到这是脑梗,再也不会在家观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样就能挽救更多人,降低他们落下肢体残疾的概率,让他们更快的回归日常工作生活。
神经内科中最重要的就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了,比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能做到一眼就能看到患者有没有其他并发症。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对各种疾病有所了解。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有些病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比如: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很难确诊是颅内出血还是脑血管病。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一些影像学检查来帮助确诊。在这些影像学检查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患者脑内存在一些小灶,这说明患者很有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脑损伤。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到蛛网膜下腔出血了。
在轮转期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有一个患者因为小脑出血导致半身不遂,当时患者还在呼吸科进行了气管切开术。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有人工呼吸机、高流量吸氧等辅助设备。该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定,经过多学科会诊后决定应用双侧颈内静脉置管持续灌注系统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目前已经康复出院了。
还有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患者在来院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运动障碍,且持续加重,同时伴有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立即完善相关检查, CT显示为:右侧额叶低密度灶、左侧脑室旁白质内低密度灶。为了明确诊断,医生为患者进行了
MRI检查,发现为右侧大脑中动脉血管狭窄引起的脑梗塞,并给予相应治疗。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在住院观察期间。
我在神经内科轮转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了很多经验和技能。但学无止境,通过此次轮转,我认识到了神经内科对医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自身的能力水平还需要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加强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扎实练好基本功,这样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做一个更好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