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8 10:36 来源:辽宁省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赵文成 通讯员:罗鸿
踏入肿瘤科的第一天,我的内心惴惴不安,因为从今天开始,我要正式管床了。
在进入肿瘤科之前,在我的印象中,肿瘤意味着等死,是无药可治的,肿瘤患者的生命是无法延续的。直到那一天,曹宇勃老师和我讲解了肺癌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简称CSCO)指南,概述了肺癌诊治的整个经过,我意识到在医生的帮助下,有些患者或许可以陪伴我们更久。
在这里,我轮转仅两个月,但却留下了许多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记忆。
我真正接诊的第一个病人现在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但我现在依然记得他,与他的接触教会了我什么叫从症状找病因。第一次去问诊的时候,他面容淡漠,对我的问诊爱搭不理,我误以为这里的患者说话是要靠吼的。教学秘书李秀琳老师问我,为什么他不愿意理你?为什么神情淡漠?我的内心是茫然的,他不愿意理我难道也有原因吗?老师又问我,神情淡漠见于哪些疾病?我不假思索地答道:伤寒,但是他没发热,应该可以排除。我也不记得后来是怎么知道真正原因了,总之,患者是因为肺CA免疫治疗后出现了甲减的情况,所以才对我爱搭不理。这一次的沟通,我记住了通过症状找病因。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们科医患沟通的典范---我们科总住院张凯玉老师。她的亲和力很高,人也长得很漂亮,所以很多患者都非常喜欢她。她每次查房都会叫叔叔阿姨,拉近和患者的距离,在和患者的交谈中,语气非常和缓,问诊过后会让患者下床活动小心摔倒、好好休息、注意保暖、告诉患者有情况要及时告诉她,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往往能让患者感觉自己是被关心着的。肿瘤患者都是饱受痛苦的,我觉得关心他们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很多肿瘤患者都是有苦难言,在查房的时候能多和他聊几句,让他倾诉自己的不易,对患者本身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帮助。张老师身体力行地教会了我,什么叫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我想我也会一直坚持的。
说起良好的临床医疗习惯,最基本的应该就是交班和查房。说来惭愧,这一点,我是被迫养成习惯的。一开始查房时,我不知道问患者什么问题,只能问哪里不舒服,然后第二天就把患者说的情况照着说给刘飒主任听。刘飒主任总是让我多动脑子,思考患者为什么不舒服,多去看看各项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给患者查体,给出自己的诊断。至今我还没有完全做好这一点,有时候完全靠主观臆断给出自己的判断,但是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锻炼人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首诊的患者要自己给出分期分级、结合指南开出要做的检查、告诉患者哪些检查做在前面可以节省时间、穿刺之前要询问有无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写出要用的方案、方案中的药物会产生哪些副作用、怎样预处理可以尽可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药物的剂量怎么计算、要让患者多久复查一次、要不要让患者的家属来体检、怎么和患者谈话、要为患者算经济账……至于那些实在不会处理的情况,该请会诊就请会诊。在日复一日的交班中,我总是能学到很多眼前一亮的知识,譬如前列腺CA的tumor flare现象、肿瘤标志物的冲浪现象、非细胞周期特异性的药物要一天上完、癌性脑膜炎的前期表现……这些都是宝贵的临床经验,都是能让我受益一生的知识储备。刘飒主任总是让我多待在科室,多了解病人,多思考问题,可以说没有刘飒主任的督促我就不会有如此大的收获。
讲到指南,就不得不感谢科室各位老师提供的硬核信息渠道——各种微信公众号。每次请教的时候老师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会特意帮我去找资料。各位老师基础非常扎实,临床能力也十分出众,每次交班被主任问住的时候,他们都会在旁边小声提醒我。在肿瘤科这短短的两个月,管过的患者并不多,只有25名,但是却给了我宝贵的经验。在操作时,担心自己学艺不精,是老师的鼓励和患者的信任督促我越来越熟练;在沟通时,面对疾病没有直观的感受,是老师的耐心和患者的真诚让我能够感同身受,真心关怀;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虽理论扎实但缺乏实践,是患者的宽容和老师的细致让我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我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经历与财富。
最后,我诚挚地向肿瘤科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表达感谢!感谢你们见证了我的进步!我也会继续努力,朝着一名合格的住院医生的方向继续进步,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