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05 17:26 来源:辽宁省 作者:赵翠婷 通讯员:李嘉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每一位医生在进入医学院的时候听到的第一句话。在我们还没有接触到医学知识之前,就已经知道,作为一名医生,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时间过得飞快,今年9月份我已经结束了我的三年规培。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规培期间,我更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医疗能力,但是最难让我忘记的还是中心医院的人。
规培第一天到中心医院,科教科的老师们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请记住来我们医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考试。”林君老师面无表情地跟我们说。我吓得打了个哆嗦。发卷子,考试,焦头烂额。然后我记住了,不论去哪个科室,先看看相关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第一个科室先到了超声科,项主任很重视我们,带我们进到了他的办公室。笑眯眯地问了问我们各自的情况,还是笑眯眯地说:“我问你们几个问题吧。”我到现在还记得,项主任问了我们2个问题,分别是心衰的治疗原则和青霉素的药理学。当然了,我又答得乱七八糟。项主任跟我们说,“不要认为自己是超声科的医生就不用了解临床知识,那样是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后来在超声科将近2年的规培时间里,我亲眼见证着项主任带着全科室的老师们,身体力行地做一名好医生。超声科的工作很辛苦,每天要接诊大量患者,但是科里的老师们仍然尊重患每一个患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患者问到专业之外的知识,老师们也尽所能的给出答复。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个17.8岁的小女孩,因为感情问题跳楼了,急诊送到了中心医院。跟着小孩来的是小孩的父母,妈妈早已泣不成声无法站立,爸爸一言不发没有表情。那日刚好是我的带教老师臧桐老师急诊班。小姑娘被平板车推进来已经失去意识了,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还好,并没有肝脾等内脏破裂。检查结束之后老师站起来准备帮忙推车出诊室。这时我们才发现小孩的爸爸蹲在诊室进门处的墙角,一声不吭,眼神空洞。老师顿了下,走到小孩爸爸身边,把他拉了起来,用力捏了捏小孩爸爸的肩膀,没说什么。小孩爸爸抬头看了眼老师,我看见他眼睛里登时就充满了眼泪,又看了老师一眼,扭头出去追小姑娘的平板车了。后来老师对我说,作为一个女儿的爸爸,他知道这个时候跟他说什么都没用,就是要给他鼓励,让他知道他肩上还扛着责任。第二天听说小女孩还是过世了,我和老师都唏嘘不已。
后来又相继去了其他几个科室。放射科的科秘杨峰老师,怀着小宝宝依然每天忙忙碌碌,工作到产前最后一天,产假还没休完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外科门诊的闻博老师,退休多年了,每天利用自己的午休时间给一些需要门诊手术的患者做手术,毫无怨言;内科门诊的甘孝春老师,也是退休20多年了,对于循环内科最新的专业知识仍然信手拈来;妇产科的黄东静老师,在忙碌的剖宫产手术台上还不忘安慰紧张的准妈妈;ICU的马玉东老师,总是能够极其迅速而又丝毫不慌乱的处置各种急重症,而在一旁的我往往是手忙脚乱。各个科室里的每一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这三年期间,管理我们住培医生的是科教科的林君老师,平时我们都叫她“林姐”,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小医生来说,林姐真的是像亲姐姐一样对待我们。记得刚开始来规培时候,国家补助还没拨放到医院,我们一个个过得紧紧巴巴,林姐知道情况后向科教科科长和院长反映了我们的情况。科长和院长讨论后当机立断,先从医院拿钱给我们垫付了补助。每次到住院医师考核之前,林姐一定会组织相关科室的老师给我们进行培训,CPR,腰椎穿刺,切开缝合我们培训的次数数都数不过来,这使得我们不但临床技能有了很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全体通过了结业考核中的技能部分。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给社会化学院争取保险和科室奖金,为我们规培学员办理职工饭卡,给外地学员安排住宿,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规陪学员心中都十分感激许院长,张科长还有我们的林姐对我们的照顾。
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完了,住院医师给我带来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也让我认识了更多给我帮助的老师和朋友。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的各位老师,让我在离开学校之后更深刻的理解了“生命所系,健康相托”这句话。规培之路,过程有些艰辛却又非常迷人,路上的那些阳光和风雨,只有经历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