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11 18:07 来源:河南省 作者: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5级内科专业 住培医师 曹书义 通讯员:刘璞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个词汇,曾经在医疗圈炸开了锅,曾经在即将毕业的医学生心目中“火过了汪峰,上了头条”。有人无奈,因为“本科五年,读研三年,这又冒出来个规培”;有人懊恼,因为“奔三的人了,规培期间没有奖金,我什么时候开始挣钱养家”;有人迷茫,因为“如果是形式主义的规培,岂不是浪费大好的青春年华,它的意义在哪里”。作为众多医学生中的一员,我带着同大家一样百般复杂的情感,走进了住培,在各个临床科室轮转。而一年多以来,住培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渐削减掉了最初的焦虑、疑惑、浮躁,因为我发现“住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与技能。
“可以淡漠生死,但是绝不能看轻生死”
CCU,心内重症监护室,“与死神赛跑的时候必须分秒必争,在它到达之前把病人救回来”这句话,在这个科室得到最佳验证。无论何时,只要有患者推进来,值班医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询问病史、进行后续处理。这里的患者病情瞬息万变,也许前一秒还能回答你的问题,下一秒就突然离去。一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降支植入两枚支架”的老奶奶,在大夫查房过程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尽管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及时的抢救,但是因“突发心脏破裂”,亦是无力回天。患者的女儿,哭的撕心裂肺;一位规培生啜泣道“太快了,太突然了”,眼泪顺着眼镜片不停地滑落下来。紧接着,一位护士走过来对我说“13床尿量少,比以前烦躁”,我向老师转述,同时附上一句,“老师,推速尿?咪达唑仑加量?”老师没回应,走过去详细查体,然后对护士说一句“尿管没插到位,尿不出来,烦躁”。回到办公室,带教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讲,“作为一名大夫,尤其是重症的大夫,每天都要面对生死,哭有用吗?哭能使患者起死回生吗?它只能扰乱你处理问题的思路,有时候我们要学会淡漠生死。但是针对每一位患者,不管他的临床表现严重与否,必须提高警惕,关注每一点变化,进行体格检查,学会思考分析,不要想当然,因为我们绝不能看轻生死”。
“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受挫的,没有一个科室是不辛苦的”
内分泌科,所谓的“调个血糖而已”,大家眼中公认的“清闲科室”,连本专业出身的我曾经也这么认为。直到进入临床规培,才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不易。“如果重症监护室是狂风骤雨,来去匆匆;那么内分泌科就是迷蒙细雨,绵绵不绝”,这句话形容得很贴切。首先血糖的调整,与患者饮食、运动、用药的自律性关系很大,需要他们极强的遵医嘱能力及对医生的充分信任。所以每天查房翻看密密麻麻的血糖记录,追问“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到底加餐没有”,重复性地糖尿病宣教,进行胰岛素“个体化加减”,查房精细缓慢。此时,这边的“甲亢”患者已是等得急不可耐,一言不合,直接“开嗓”,而且容不得你插进一句话解释。最终红了眼眶,愤然离去。后来主任出面,态度和蔼,耐心沟通,问题解决。她拍着我的肩膀说,“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受挫的,没有一个科室是不辛苦的。不论何种经历,都是在锻炼你自己。”是啊,轻松的表象常常存在于外人的眼里,辛苦的感受总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没有谁比谁轻松如意,不过是用着自己的努力把当下的问题解决掉,不过是在错误中积累经验,让自己下一次的处理方案更加周全。
急诊科,一提到这个科室,脑子里立即跳出来一连串的词汇“患者病情急”、“家属心情急”、“医生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这是规培生心目中既期待又惶恐的科室,期待学习实用的急救技能与急症处理方案,惶恐即将到来的快速节奏、焦虑情绪、紧张气氛。真正来到这里,只想感慨一句“现实常常凌驾于想象之上”。“出诊120”,直面各种惨不忍睹的状况。有时候是“血肉模糊的车祸现场”,有时候是“喝药自杀的妙龄少女”,有时候是“煤气中毒的孤寡老人”。作为一名医生,第一次亲临现场,掺杂着震惊、叹息、悲伤、无奈的复杂情感,带着无法平静的心情,只有不断嘱咐自己“心态放平,深呼吸,深呼吸”。回到急诊室,这里“触目惊心”淡了些,“千奇百怪”多了起来。老爹癫痫发作,儿子可以悠闲到两手插兜,面无表情;病人晕倒后被救回来,醒来后不付医药费直接溜掉;急诊室医生上个卫生间,患者因为晚几分钟看上病而直接打电话投诉……这些总是会让人感慨万千,让内心一次又一次受到撞击。急诊室老师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内心强大,否则从医这条路必将漫长煎熬。内耗多了,哪还有精力提高医术。”
“你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内心强大”
住培就像一条路,起始于大学的校门,延伸至未来的工作岗位。路面有时候泥泞不堪,路途不乏单调清苦。但是,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泥泞的道路上,越容易开出花来”。因为在这条路上吃过的那些苦,会在时光的打磨下逐渐发酵,变成肥沃的土壤,而这种土壤最容易开出花来。感谢这条路提供了机会,让我们接受全面的培训学习,结识良师益友,感受职业责任感的力量。一路走来,获取知识,收获感动,审视内心,提高自我。所以,抓住机会,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在时间的缝隙中充实自己,等到打开工作大门那一刻,必将与“优秀”撞个满怀!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5级内科专业 住培医师 曹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