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7 17:45 来源:陕西省 作者:李菁华 通讯员:朱梦迪
我是2015级的住培学员李菁华。14个月的唐都医院超声科住培轮转已结束,我对超声科依依不舍。“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我要感谢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感谢对我真诚培养的科室。因为在这里,坚定的目标取代了所有疑惑和茫然,虽感忙碌却充满收获的喜悦。
记得来科之前,内心充满各种忐忑,想着会和大多数住培学员走进新科室一样没有头绪,陌生的科室,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知识,就连问问题都不知从何入手,难以进入状态。然而,这一切不知所措根本没发生。首先,科室领导组织学员进行入科教育,以幻灯片的形式将每个学员的轮转计划安排表、带教老师、日常管理制度、培训讲座及课程、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出科考核都一一展现出来,使我们每个人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工作有条不紊。接下来教学小组负责人亲自将学员逐个引见给带教老师,她们穿梭在门诊、住院一部、住院二部和妇产各个病区,交代带教老师好好照顾新学员,带教到位,关心到位,交流到位,她们就像纽带一般联系起学员与带教老师,让我们在入科之初就感受到春风般的温暖,更快的融入这个大家庭。
第一站:腹部超声。我的带教老师杨瑞静老师,从事本专业10余年,是超声科的资深主治医师,穿刺及介入超声的带头人之一。杨老师对待病人细致认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对待学员关心周全;根据学员的科别和专业来安排学员的培训,尽量使培训收获最大化。科室每周举行病例讨论,为了保证质量和准确性,杨老师牺牲掉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一个不落地审核演讲稿。除此之外,她还经常鼓励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认真阅读文献,总结临床经验,积极发表文章。2015年我有幸得到全国超声年会上发言的机会,作为刚入超声领域的新人,我的心里直打退堂鼓,科室主任袁丽君主任了解情况后,鼓励我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锻炼自己,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杨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完善发言稿。在住院一部的这段时间,我得到了每一个老师的悉心指导,杨一林主任、闵斌英老师、史翔宙老师、孙艺老师、张博老师等等,是他们指引我顺利走进了超声领域。
第二站:心血管超声。张宇新老师专业知识过硬,是我在超声科的第二个老师,主要学习心血管超声。超声检查中医生要掌握的一个关键就是手法,熟练的手法必须靠在临床上的实践才能不断练就,手法的重要性在于有时即使你能诊断,若手法不到位,获取不到关键的理想的切面,病变未能清晰显示,诊断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心脏超声,婴幼儿的导管未闭,常常是很细微的,需要轻微的转动探头,仔细观察,手法稍不到位,就会导致漏诊。练就手法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手力、臂力,都要用的,特别遇到脂肪层较厚的患者,有时需要双手加压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图像,不然根本诊断不了,刚开始操作时只压个几分钟,手就使不上劲,甚至发抖。但是我似乎从来没见到张老师在病人面前做出揉手揉胳膊和没劲叹气之类的动作,没听见他有提及自己胳膊酸软甚至是对病人不耐烦之类的言语。手法功底、医德医风尽在不言中。
第三站:妇产超声。闫凯麟老师,在超声科工作近30年,对待病人和蔼可亲、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对待学员细致认真。她每天早上7:50准时上机看病人,往往都是一个上午不下机。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她渊博的学识,更是她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随访是医生们提高知识、积累经验和探索新方法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医生忙碌的工作节奏来说,往往流于形式。而闫老师一直将随访做到底,包括患者的病史、超声表现、超声提示以及临床诊断,图文并茂,按照日期清楚记录并保存。闫老师的不断学习、兢兢业业的精神正是作为现代医师的我们的学习榜样。
通过整个培训,我已熟练掌握了腹部脏器、心血管、妇科、产科、小器官等超声检查技术和疾病诊断,了解了骨系和肌肉、颅脑和神经、介入超声及超声造影等超声新技术,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声学基础原理、数字化信号获取和分析等相关超声基本理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得到提高的同时,我体会到了再学习的重要性。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载着满满的收获,我将在接下来的临床科室轮转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再次感谢住培,感谢唐都医院超声科,感谢每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