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两年前,当我刚从大学校园的教室考入湘雅二医院成为一名外科住院医师的时候,内心是忐忑不安的。记得有部美国医疗剧中,外科主任说住院医师是“interns, grunts, nobodies, bottom of the
surgical food chain”,处在医院食物链最底层的我将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呢?
轮转的第一站是乳甲外科,当我来到病房时,被告知我的指导医师是徐峰副教授,身材高大的他听完我的自我介绍,打量了我一眼:“想学外科?”
“嗯。”
他微微一笑:“外科很辛苦,希望你有心理准备。”
我的外科医师生涯就这么跟着徐老师开始了。
因为是初来乍到的菜鸟,我被分管3张床,看来工作量不大,可是第二天,问题来了。我管的35床是个因右乳肿块5个月就诊的61岁女性,查完房后,徐老师问我:“你考虑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乳腺癌吧……”
“为什么?”
我想了想,讲了几点我觉得病史和体查中值得关注的几个地方。
“不错,那你下一步准备做什么?”
下一步不是应该你告诉我做什么吗?我心里暗暗嘀咕。
徐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困惑,摇摇头说:“如果你只是等我看完病人后作出指示,认真记录并逐一实现,永远也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医生。住院医师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你应该在上级医师下达指令前形成自己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想法,主动提出来,看看老师是怎么考虑的,这才是临床学习最重要的方法。”
听了这一番话,我恍如醍醐灌顶,似乎对自己后面这3年该学什么、该怎么学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但这还只是徐老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在跟随他学习的两个月里,无论是临床理论、手术操作,还是病历书写、沟通技巧,他都给予了细心指导。他常常跟我们说,住院医师对自己应该有明确的定位和期望,不管哪个职业,都有一个入门的问题,既然是一线的住院医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不能做或不该做的。有的人喜欢动手操作,却不喜欢枯燥的贴化验单。喜欢刺激的抢救,不喜欢无聊的接送病人。无论哪一个,都是临床工作,没得选。但是,如果对自己有明确的期望,希望通过这3年的培训让自己在成为医学人才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就要学会把临床的这些琐事变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贴化验单是很枯燥的事情吧,但每一次贴化验单都可以变成一次学习鉴别诊断的机会,开各类申请单很无聊吧,但是能否妥善统筹安排各项检查和治疗的流程正是检验一名医师对疾病初步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能力的最好方法,所以说,只要有心,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东西。
两个月的乳甲外科轮转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在后面其他普外科室的轮训里,我也能经常见到徐老师的身影。原来他不仅是外科专业的指导医师,同时也是我们医院外科住培专业基地的“老大”——项目主管。他带领一个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所有外科住培的课程设置、评估考核和培训管理。我们的专业理论课就是他和他的团队亲自设计的,除了涵盖普外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新进展,还邀请了相关专科的老师来进行授课,比如请医疗安全办的老师讲授如何进行正确的医患沟通,请放射科老师讲授急腹症的阅片,请ICU的老师讲授休克的治疗新进展,请内分泌科的老师讲授如何处理围术期的高血糖等,帮助我们巩固了理论知识,增宽了视野。他亲自组织每一次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徐老师说,考核是真正能了解一个学员的真实水平的测试,到底他在轮转期间学到了什么,学好了没有,都应该能通过考核正确评估,同时也能考察我们老师的教学到底有没有到位,该教的东西是不是都教了。对于在日常评估中出现问题的住院医师,他总是会先跟带教的指导医师了解具体情况再跟住院医师个别谈话,循循善诱地反馈并帮助解决问题,制订改进计划,他常常说,评估并不是为了为难住院医师,而是为了发现住院医师的问题并使他们不断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尽快成长起来。
从进入住培到现在,不知不觉也有两年了,虽然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世外桃源让人安安心心地当医生,但我依然以这身白袍为骄傲,除了因为对医学的热爱,还因为在行医这条漫漫而修远的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像徐峰老师那样的领路人,让我依然坚持着对这个职业的所有理想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