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12 10:29 来源:浙江省 作者:王泽升 通讯员:王薇
6月的宁波正沉浸在梅雨的缥缈中,在这个多情的季节,伴随着高考的结束,也伴随着2017年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技能考试的结束,作为考生的我回想起三年的住院医规培学习生涯,感慨许多。
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可见老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甚至可以与父母相提并论。三年前,刚来到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的宁波市第二医院时,初次邂逅了肝胆微创外科的带教老师-刘海忠副主任医师。他是科室的教学秘书,也是医院外科基地的总教学秘书,当初的印象是他非常有涵养,做事很稳重,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一位非常严谨、非常有原则的老师,但同时又非常好相处,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好,让我觉得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聆听着他介绍这座百年老院雄厚的医疗资源与先进的医疗技术,满怀憧憬的我随他进入了科室。在这样一个忙碌且井然有序的环境中,他拉着我向每位医生护士介绍我,然后进行入科教育的学习,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和我说的话: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住院”两个字,因为你是住院医,真正做到以院为家,在医院这里就是你的家,而我就是你的家人,有任何事情都可以问我,我都乐意为你解决。顿时我心里的陌生与抵触随着他的指引而化为云烟,他递给我一杯水和蔼地说:“我是你的老师,但是我想做你的朋友。我希望我能成为你以后执业生涯中最称职的老师,而且我也想做你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来,首先送给你本书。”拿着刘老师递过来的崭新的《住院医生日记》,我的心情澎湃……
作为医疗组组长,刘老师以身作则,工作兢兢业业,诊治流程认真严谨,临床操作严格规范。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学术上不懈追求,每次走进刘老师的办公室,都可以看到刘老师正在认真地研究医学文献。他告诉我们,不管多忙,他每天晚上都要查阅文献以了解最新医学进展,每逢周末他都要么外出开会学习,要么在家读书。他的这些努力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意识到,选择当医生,也就必须同时选择勤奋及坚持。所以即使临床工作再繁忙,我也要尽量抽出时间学习临床基础知识,阅读医学文献,以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
作为老师,他深知医学教育中临床是非常关键的,而年轻的轮科医生则是未来的医学的栋梁。“学生是张白纸,最后这幅画画成什么样子,你作为老师,有很大的责任”,这也是刘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学查房时,他会要求住院医生汇报病情,说出自己的见解,之后刘老师会认真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住院医生形成自己独到的临床思维,并对最新的疾病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开拓年轻医生们的视野,他常说:“一个合格的医生,绝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有助于诊疗的线索,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不可能真正读懂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治疗思路。” 鼓励学生们多多关注病人的病情,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善于将现代外科学的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的新特点与传统的外科理论紧密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还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尤其是出色的外科医生,规范的操作非常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视对外科住院医师的“三基”理论和操作能力培养,很多的操作和手术,他都会亲自带教、力求准确。外科科室里平时操作最多的就是拆线、换药、拔管、导尿,刘老师都要亲手示范操作步骤,讲解操作技巧,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这对每一个临床医生今后的从医之路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他无时不在提醒我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安全行医的必修之课,只有一个掌握了基本临床技能与知识结构的医学生才有机会成长为一位博学、仁爱的医者。
面对近年来医患矛盾和医生的信任危机,很多青年住院医师都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了疑惑,刘老师常常用自己行医十几年的切身体会来劝勉他们:在选择中坚持,在平和中执着,牢记当初立下“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理想和抱负,未来必然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他说过“无微不至的医患沟通是降低医患矛盾的试金石”,他告诉我患者是最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对待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戒娇忌躁,勿以自大而误小。他说工作时候总能碰到一些急躁、霸道的患者及家属,他们带着病痛来到我们三甲医院的时候,已经是精疲力尽、痛苦不堪了,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耐心、仔细沟通与疏导,只有在感情上取得了患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充分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诊疗措施,这个时候我们的治疗也许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老师时刻都为病人着想,不只是治好病,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最满意的效果。在科室里,每一个康复出院的患者总会拉着他的手说“刘医生,你真好,谢谢你啊”,而他总是微笑的回答到“应该的、应该的”,他不忘转身叮嘱我到:“我们这里不是一个追求物质回报的地方,他们能康复出院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励。”他常说“医患要经常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方,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所以作为医方首先要在语言上善待患者,给患者以安慰是一个医生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好的医生不仅关心病情,更能体会患者的感受。耐心的沟通是最好的治疗。通过有效的沟通使最佳医疗方案得到顺利实施,使患者得到最大临床获益,也使医生内心获得坦荡与平静。反之,患者可能因为医学知识的欠缺而失去本可以得到的临床获益。病人和医生是平等的,被恶疾缠身的患者不但要忍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而我们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当命运的旁观者,要应用自己所掌握的临床技能不放弃任何一次治愈患者的机会,绝不抛弃任何一个生命。我们要无时无刻不敬畏生命,以悲悯、仁爱之心给予患者恰当的关怀与照顾。”这些话受用终身啊,在今年结业考试的临床思维考站中有专门针对医患沟通的试题,而我自然回答的得心应手。
作为导师,他时刻了解我们的学习的动态,要求我们不仅要阅读医学文献,还要多看看人文类书箱,以提高我们的医术医德。每月组织我们进行科室的小讲课、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相关会议,要求我们汇报学习工作情况,积极与我们进行交流沟通,并进行更好的指导。如今的年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微信几乎成为我们日常沟通交流的平台,刘老师专门为我们成立了微信群,经常把最新的医学动态和前沿信息转发给我们,而在我们的“朋友圈”经常能见到他来点赞,让我感受到他亦师亦友。在生活上,刘老师也非常照顾我们,周末每当他有空时就会约我们外出搓一顿,改善一下我们的伙食,带我们爬爬山,烧个烤,他常说“工作是工作,下班还是要享受生活的,要劳逸结合才对。”
初为医生,在寻找梦想的道路上必然伴随着无穷无尽的困惑,放弃容易坚持难,而我有幸可以从身披白衣战袍的带教老师这里不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我会继续秉承着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医者仁心、敬畏生命的理念,怀着悬壶济世的心,肩负着消除病痛的责任使命,在成为一名合格好医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