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31 12:44 来源:浙江省 作者:湖州市中心医院教学办 通讯员:方新萍
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神经内科交流学习!
简单的一句话,让每位到神经内科轮转的住院医师感受到了如沐春风般温暖和尊重,这就是写在我院神经内科规陪手册扉页上的一行温暖人心的话语。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作为一个专业的规陪基地,这里有优秀的领导班子、优秀的带教团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完善各种核心制度建设,并因地制宜探索了一套适合神经内科的规陪流程,现将院神经内科规陪和实践与体会做一介绍和总结。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本身必须是一条河。培训质量的关键和前提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临床带教师资队伍。一个合格的带教老师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缜密的临床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突出的创新能力。我院神经内科基地目前有带教老师12名,副高以上9名,均拥有着丰富临床带教经验,所有带教老师均参与临床教学,不是带教老师的较低年资医师也积极从事教学相关的辅助性工作。人人参与带教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会自觉地把带教作为工作的一部分,整个科室教学气氛浓厚。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内带教老师积极参加国家或省内组办的各种培训班,给自己加油,不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临床带教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能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科主任及教学办会定时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估测评,测评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用奖惩手段激发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规范教学流程 注重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神经内科基地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把学员能力培养放到教学工作首位。一是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按照培训要求和教学办具体教学安排,广泛征求带教老师和学员意见,及时召开基地教学工作会议,制定年度教学计划,作为一年教学工作的指导方。二是过程管理精细规范。按照规范化培训总体要求,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每周一次小讲课,两周一次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每月一次入科教育、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培训、技能操作培训,每月一次值班讲解。每次教学活动均需签名,因有事未参加的需要通过自学的形每个规培生都有“一对一”的带教老师,负责临床日常工作中的管床、病历书写带教,因有事未参加的需要通过自学的形式加以弥补。三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规培学员已经是经过大学本科或者硕士课程的学习,对临床基本理论已经有一定的积累,而医学有事一门实践的学科,所以基地教学并不把临床教学拘泥于示教室,而是形式多样,就地而教。基地带教原则上走出教室,结合具体病例进行床边带教。比如教学查房是床边和示教室的结合,主要是由学员之间进行讨论,相互提问,对涉及的问题及时查阅文献,最终对该疾病病因、诊断、鉴别诊断、诊疗原则进行梳理掌握,带教老师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整个教学查房气氛热烈,发言踊跃,达到教学查房的效果。神经内科基地还进行了对神经急诊,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人,进行急诊带教,重点是急性脑血管的早期识别和急诊处理。学员还参加本科室的讲课、疑难病例讨论、专题沙龙、读书报告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四是注重学员实际能力的培养。神经内科规培学员需要和带教老师共同接待新入院患者,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病史采集及查体,并需要手写首程,由带教老师进行批阅修改,学员与患者家属谈话沟通,告知该疾病基本知识,目前诊疗情况,可能发生的危险,带教老师做补充。经过这样严格的要求,不仅锻炼了学员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能力,且通过病史特点归纳和与患者及家属谈话沟通,锻炼了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腰椎穿刺是神经内科常规操作,也是神经内科基地规培学员必须掌握的操也是神经内科基地规培学员必须掌握的操作,除了理论培训外,基地要求每位学员每月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一例腰穿操作,培养学员操作能力。五是紧抓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学是一种特殊职业,面对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医德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带教老师需要以身作则,面对患者还需要有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学员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后接受“医乃仁术”的理念。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医德培养就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中慢慢形成。
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把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要求做规范,这是临床教学的根本,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神经内科的老师们在临床教学经常琢磨,探索临床教学的新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是积极探索导师制模式。就是神经内科规培学员来到基地后,指定经遴选的一位副高以上带教老师作为导师,从入院规培到规培结束,对该学员在整个规培期间思想、生活、工作、科研等方面指导和关心。导师制可大大增加规陪学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二是设计了规培医师日常工作表,内容要求学员对管理的患者进行早交班前探视,听交班,查房(体征变化、治疗变化及原因),病程录书写,查阅化验单及检查,新病人处理,下班前巡视病房,文献查阅等,每天一张工作表,由带教老师签名后方可下班。该举措受到明显效果。久而久之,不仅病历书写质量明显提高,还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对患者责任心也明显增强。三是细化教学反馈。由规培学员对每一堂课从内容、技巧、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进行评分,教研组会将规培学员意见及建议及时反馈给讲者。结合出科小结和课堂评价,教研组会定期整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出台整改措施。四是开启“NOON TIME”,每周三中午11:00,就某一专题由学员制作PPT,进行讲课,带教老师和其他学员听课,之后进行讨论。此举不仅促使学员学习主动性,也锻炼了演讲能力,为以后走上讲台成为带教老师做准备。五是制作了完整的学员规培手册,考核关每人一册,对所有教学活动均有记录,便于教学管理。六是实行档案式管理方式,简便有效。其中包括规培手册、日常工作表、出科考卷、体会心得等,并附有目录,方便资料查找。
经过神经内科基地培训,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在该基地轮转结束,需要进行全方位考核。出科考核按照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技能操作、诊断及治疗思维、工作态度、理论考核等项目,由不同的带教老师专门负责,严格把关。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治思维通过接诊新病人进行考核,床边采集完相关信息后,手写一份首程。分别占10%、10%、20%;技能操作需要在技能中心完成,专人监考,占10%;工作态度考核由带教老师完成,占20%;理论考试有教学办统一安排,占30%。每个出科学员均需经过各个考核环节,以保证每位学员均达到教学要求。
亦师亦友 相互尊重
如何看待带教老师与规培学员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很多基地所困惑的,说是学生,但他们都是大学毕业,或者硕士毕业,有的已经拥有医师资格,说是年轻医生,他们又不具备独立行医的资格和能力,需要耐心带教。神经内科基地带教老师与学员相处融洽,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亦师亦友。除了教学以外,基地会组织丰富的活动,沟通相互之间的情感。通过座谈会,带教老师了解学员们对当前带教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学员也可以了解带教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共同目的是把基地规培工作做得更好。通过基地规培微信圈交流工作生活心得,就像老朋友一样,虽然很多学员已经出科很久了,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微信圈。基地还定期举办小型聚会或专题沙龙,邀请学员参与社区义诊,增加临床实践模式。
神经内科的教学管理工作,得到了医院教学领导的肯定,也得到全院各基地的广泛认可,多项创新举措已经推广到全院各专业基地。教学是一个繁冗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细化和创新。正如神经内科教学主任马红岗主说:“临床带教,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把带教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给了我们信任的学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