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浙江省

120的那些日子——一位住培医师的感悟

时间:2018-04-02 09:14 来源:浙江省 作者: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医师 秦金玲 通讯员:王薇

院前急救,一个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岗位。熟悉,是因为它的代名词就是众所周知的120;陌生,是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却对它知之甚少。

  如果说步入工作岗位后的日子是行云流水,120这些日子应该算是荡气回肠了。每次来上班前都怀揣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因为永远不知道今天即将面对的潘多拉魔盒里藏着什么样的惊喜、惊吓或是奇葩八卦。当然,惊喜出现率基本为零。

  冬日里拨打120的常客,绝大多数都是些老头老太,每次从狭小的楼梯用软担架抬下他们,自己心里都默念无数遍老了不要过这样的生活。想来,一是中国老龄化确实在120的工作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衰老真的是件可怕的事实。

  关于抬楼,体会深刻。无论几楼,无论几点,只要需要,都会把病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抬到楼下担架上。凛冽的寒风,狭窄的楼道,昏暗的灯光,有时还一路搭配着大小便失禁的味道,单凭想象,完全不能体会其中滋味。从一开始的每天腰酸背痛手腿发抖,到后来的四肢强壮熟门熟路,我能骄傲的拍着膀子告诉大家:回到病房以后,抬病人、摆体位这些事儿,我绝对靠谱!

  那些日子,见过神经的,接过醉酒的,拉过家暴的,载过车祸的,拦过自杀的,捞过溺水的,想的到想不到的出车原由都遇到了。120的同事说,我是四个班头里最不忙的,有这样的运气,感恩;一起跟车的老师教授了很多常识,搭班的司机师傅标准的老宁波,凭借经验帮忙化解了很多困境,感恩;急救小组有一群姐妹淘,换班约饭分享每日八卦,无数个不眠夜也就忘记了苦,熬熬竟然很快就过去了,感恩。

  依然记得第一次坐在救护车副驾驶位置上的感觉:视线真好!之后的那些日子,每天坐着急救车穿梭在宁波的大街小巷,看着路上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偶尔还会来个一路狂飙生死时速,此时此刻,分秒必争是全车人共同的期待!庆幸的是,行人、电瓶车、私家车在看到急救车到来时都会形成无声的默契,不约而同给急救车让道。宁波方言称急救车为“救命车”,作为一个外地来甬的医生,120短短的一段时间足以让我明白他们对此称呼的重视和责任所在!普通疾病也许看不出其中差异,病情严重的患者,早一分钟的救治与转运,也许带来的就是天差地别的预后。救命车,多么通俗而又责任重大的称呼啊!

  那些日子最深的感触---120真的很苦。平均一个月7个夜班,全年日夜休休班次轮换,睡眠饮食完全不规律,一顿饭分几次才能吃完也是常有之事,多年未见的痘痘段时间又开始了蓬勃发展。120轮转结束,我可以回到原科室了,但还有无数的同胞依然没日没夜的奋战在院前急救的岗位上,这就是他们终生没有硝烟神圣战场。出车的时候,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来得贼噶慢啊!要知道,为了最快速度出车,急救人员晚上睡觉连外套都不会脱掉,时间就是生命”的概念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所以,如果有一天你拨打了120无论有多急,请不要这样去抱怨责怪急救人员,没有谁会故意浪费他人宝贵的生命,相反,分秒必争是他们的工作灵魂,无论何时何地,多一点理解和尊重,身边便会多一些温暖与善良。

  120的那些日子最大的顿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有很多理由可以寻死,也许是看透人生,也许是病入膏肓,又或是为情所困,亦或是妻离子散。当面对生命的时候,一切痛苦都渺小漫起来,死很简单,想要昂起头骄傲的活着,却很难。但,尊重生命最好的选择就是用力活出色彩与姿态来。我坚信,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完成的事情还很多,但愿人长久,尤惜眼前人。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