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5-30 14:17 来源:江苏省 作者:万家明 通讯员:马敏
“学做事,首先学做人”。作为一名骨科的住培医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老师。而在学习过程中能遇到像方永超老师这样的住培责任导师,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正如古人所言: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从而可见,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本质的要求不过“德”与“才”。而在今日的医疗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作为一个刚从象牙塔中毕业的年轻医师,我也曾为良莠不齐的医疗水平、冷漠势利的医生、无理取闹的患者而痛心不已,乃至麻木失望。但在苏北医院创伤骨科的4个月中,一位优秀的老师使我获得了新生。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得到了新的动力,学到了很多东西,更有勇气和信心在医生这条路上走下去。
他以良好的素养启我心智。十余年来,我一直是象牙塔里的一个书生,在意的也无非是试题的对错和分数的多少,看到的东西除了眼前的书本,并无其它。直到跟随方永超老师学习后我才明白,一个处身社会中的人应该有更广泛的视野。方老师教我多看新闻,多了解国家政策和方向,以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了解现实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才能规避乃至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老师教我如何理解不同的病人做出的不同选择,尽力给予毎一位病人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案。让我对于“医者父母心”这句话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方老师总是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总是想着费用问题,你用心为患者考虑,患者也会将心比心。事实也确实如此,老师曾在费用不足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为许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而在这个医患双方越来越不信任的环境下,他们也没有辜负老师的一片真心。没有一位患者拖欠款项,差别只有筹集资金的时间不同而已。无论来自何处的病人,老师都与他们相谈基欢。寥寥几语,萦绕于病人眉间的阴郁之气就能散去大半。
在骨科住培1个月之后,我逐渐熟悉了环境,了解了我的这位住培指导老师,也明白了为什么方老师如此年轻就可以得到科室主任的赏识和肯定。那是因为方老师真的是如他自己所言,非常热爱医学和教学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临床工作和临床带教方面,严于律己,严格遵守医生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勇于奉献,师德高尚,总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我们,同我们住培学员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我们。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每月、每周都精心组织安排理论讲座、技能培训、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在带教过程中锐意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坚持把住培学员作为教学的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教学,寓教于乐,鼓励我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住培学员的学习效果。近两年,随着微信的普及,方老师也审时度势地调整了教学方法,建立了住培医生微信群,利用休息时间制作多种微课课件,通过微信推送,方便我们实时点播、反复揣摩技能操作和培训讲座的视频,有利于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同时,微信群也为大家搭起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便于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受到住培学员的广泛赞誉。
不过,在随后的学习中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方老师的严厉。由于以前在大学时期很少有机会PPT做汇报,进入住培以后总想着以后我要回家乡工作,需要制作PPT进行汇报讲座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总想偷懒应付,呈现的PPT仅仅是文字的复制粘贴,读书会上只是按部就班把PPT上的文字读下来。方老师看到后,立即批评了我,告诫我做人、做事首先要有认真的态度,接着又讲解了如何图文并茂地制作PPT,在讲座汇报时如何保持演讲的姿态、如何与听者眼神交流、如何穿插引人让汇报引人入胜,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些,一面为自己的懒惰和随意而惭愧,另一方面也更加感谢这样一位治学严谨、博学多识、幽默风趣的老师。
短短的四个月时间转眼就过去,回首这些与方老师相处的难忘瞬间,内心总是有别样的情绪在弥漫。不去说什么伟岸的形象,什么高尚的人格力量,他总是让人感受到温暖和难以抗拒的亲切。若干年后当我再回首这段岁月,我一定会充满感激。他的信念,是一种温暖;照亮我的希望,指引我前行的方向。往后的医学岁月,我必将感恩方老师带给我的无尚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