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湖南省

规培小讲课,在理论与实践中进阶

时间:2018-09-04 16:33 来源:湖南省 作者:李雨晴 通讯员:缪丁慧

20187月后,结束了关节外科的学习,我来到脊柱外科。带教老师是科里的王上元副主任医师,王老师是一位基本功扎实又很有想法的年轻医生,很快就给我制定了轮科期间的培训计划:在不耽误科里工作的同时,每周就一个专题,开展小讲课,由我做课件,并且自己来讲课。一开始有点懵,之前规培的科室都是在临床上忙碌。毕业以后,除了偶尔听听讲座,已经很少接触课堂,更别说自己讲课了。王老师解释,每个临床科室都要用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关于骨科的学习,创伤可能需要3年的实践,1年的理论。而脊柱不一样,大大小小的手术都要跟神经、脊髓打交道,对解剖结构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不把基础打好,甚至站在手术上都看不懂。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脊柱外科医师,至少要花3年的时间学好理论,1年的时间来实践。所以先把理论基础打好再上手术台,能够事半功倍。

第一节讲最基础的脊柱解剖,我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开始了第一次讲课。可是来听课的人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因为通知没到位,一方面是因为讲课时间定在上午,大家都在忙工作。我在台上有点尴尬,王老师鼓励道,重点不是讲给多少人听,这是个相互学习进步的过程,来多少人都要讲下去。面对着几个规培的同学和自己准备的课件,我很快就投入到讲课的氛围中了。因为我的知识来源比较局限,大部分来自课本和网上的文献,所以讲课的内容基本也是照本宣科,通篇理论与概念。听课的同学一头雾水,记下来的东西也杂乱无章。这也是我们刚进入临床的菜鸟医生的通病——太过于局限于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咬文嚼字,反而不能很好地运用于临床。我讲完后,王老师来做进一步的补充。在理论的基础上,王老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病例,很生动地将脊柱解剖融入到了各种有意思的患者身上,把所有的知识点梳理了一遍,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所有同学都掌握了脊柱解剖最重要的几个知识点,当然,我的收获是最大的,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从没想到离开学校之后,还能有这样生动丰富的课堂。

有了第一堂课的好口碑,后来几次课来听的人多了很多。规陪的同学、实习同学、护士、还有科里的医生都来听课。我也逐步积累的很多经验,不再局限于课本,也会在课堂上提出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也会讲讲自己看到的相关的有争议的文献,跟大家一起讨论。最令人佩服的是,对于大家的“刁难”,王老师都能很好的一一解答。现在,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每周一下午的脊柱外科小讲课已经成为我们新手医生们一起学习和进步的地方,每周一个专题,大家一周以来累积的相关困惑都能在这个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解答。就我自己来说,对脊柱外科的认识有了飞快的进步,现在每天对工作都充满热情,格外期待接触到自己讲过的疾病的病患。

任何事业的起步阶段都很艰辛,而规培制度恰恰在这个艰辛的阶段给新手医生提供了很多帮助。规培不仅仅是在医院打杂,也不是很多毕业生抱怨的浪费青春写病历。任何一名住院医师,不止是规培学员,都离不开写病历和各种琐事,这是临床工作的常态。要学会在临床琐事中培养自己协调工作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写病历的过程中锻炼严谨的临床思维。

规培的轮转,在每一个科室都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的氛围,每一个带教老师都有不一样的风格和习惯,对于新手医生来说,有师傅手把手带,比自己摸黑要靠谱得多。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们的优点和一些小技巧,学会独立处理病人、制定诊疗计划、跟患者和家属很好的沟通,能够沉稳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如果离开规陪完全靠自己摸索,是需要一个更长更难的过程的。况且,由于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哪怕是新手医生,也犯不起错误。

医学生涯或许充满荆棘,但是在规培过程中我们逐渐操练自己披荆斩棘的能力与勇气,攻克一个个难题,掌握一种种疾病的处理。更可贵的是,规培能让我们遇到良师,好老师让我们轻装前行;规培能让我们结识益友,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携手同行。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