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浙江省

加强宁波市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医学人文培养

时间:2018-10-31 16:13 来源:浙江省 作者:孙加斌 蔡小婕 江隆福 通讯员:王薇

在北京9月微凉的秋风中,备受关注的2018住培高峰论坛落下帷幕。数以千计的参会代表聚集一堂,在为期2天的学术盛会上,通过学习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在中国住培和专培不停探索中前行的大背景下有了更多启迪和思考。此次会议让我颇有感触,从一个会场走向另一个会场的时候,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激励着自己继续学习从中获益,从而为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做出自己的锦薄之力。

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医学人文论坛,医学人文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非常关键,要始终贯穿,在每一位住院医师心中种下人文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他们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是简单地学会怎样去做?还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做?更需要知晓可不可以不做?但是目前的现状:无论是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还是考核内容等方面,对住院医师医学人文观念与人文实践的培养与培训仍有很大欠缺。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做才能提高!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医学人文,它是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正如其名,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关爱与敬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权与健康权、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曾指出的:科学是求真,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人文是务善,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科学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其发展和应用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人文活动也并不能保证其本身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 因此,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导向。没有人文导向的科学技术,要么对人类毫无价值,甚至人类带来灾难。作为直接面对人的医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一位优秀的心内科医生所要展现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术,抑或是娴熟的手术技巧,还必须包括人格魅力,即他(她)的品格、修养和作风,而这些,从未、也很难在住院医师培训细则中出现,这就需要需要住培医生能够潜心观察,偷师学艺,不仅从有经验的老师行为、言谈中去学,更要从患者疾病痛苦中去感验。

医学人文培训范围很广,根本在于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需要与生命观念等生命认知的个人与集体修炼,还包括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职业礼仪与形象、团队协作、医患沟通技巧、临终关怀、医疗纠纷典型案例分析、应急事件的处理等,培训内容需不断更新,结合最新的医疗法规与政策,抑或是科室最近发生的医疗纠纷或投诉,临床医疗过程中的案例,这些最有意义的培训教材,远胜于枯燥的理论说教。此外,应丰富医学人文培训的形式,使之多样化:集中授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组织义诊或参与华美天使志愿者服务等等。培训宜因时、因地、因人,临床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其实都是培养心内科住院医师人文素养的良好机会:查房时的病床边、交班时的办公室内、手术台旁,甚至只是查房时轻轻叩门,随手关门,换药查体前为患者关上一扇窗门、拉一下窗帘,都能够让住院医师明白,“医者仁心”无处不在。

介入术前谈话是心内科住院医师人文观念培养的一个很好的环节,当然非本专科医师很少能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许多医生的术前谈话方式非常模式化,简单生硬,本应由医患双方共同讨论制定的治疗方案变成了走过场似的“术前通知”,该交代的“血管损伤、急性肾损伤甚至是猝死”面面俱到,但本应给予患者的解释、安慰和信心却往往被忽略,患者在谈话后常常会痛哭流涕,陷入深深的惶恐不安和无助之中,拒绝行介入手术,不利于患者的治疗。科主任江隆福经常向我们年轻的医师们讲:谈话不是简单的医疗行为,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体现医者对患者的同情心、同理心的艺术。

医患沟通亦是医疗行为中人文素养体现的关键环节,也是住院医师培训要求的六大核心能力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曾提出过一个医患沟通的“PATIENT”理论:Pure heart,一颗关爱病人的纯粹的心,包括责任心、同情心和爱心,这是良好医患沟通的基础;Avoid,在沟通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譬如避免过多使用对方不易听懂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刺激对方情绪的语气、语调、语句,避免强求对方立即接受医生的意见和事实等等;Technique,医患沟通技巧,要知道在沟通中,25%是语言,而“非语言”则占75%,因此学会正确地倾听和察言观色至关重要;Illness condition,作为医生应熟稔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掌握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状况,甚至是家庭经济情况,惟此才能为其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Execution,住院医师应学会提高沟通中的执行力,何时应变换沟通者,何时应选择集体沟通,如何在沟通中安抚患者情绪等;Notice,沟通中医生应留意沟通对象和自身的情绪状态,留意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这些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对于心内科住院医师如何正确对待终末期心衰患者也是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处理这些患者既需要规范的药物或器械植入等医疗技术,又需要医生倾注足够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药物或器械植入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一定能得到保证吗?年轻的心衰患者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经济贫困的家庭如何抉择下一步治疗?反复心衰发作的患者如何进行心里疏通?其实临床中我们都知道,对于患者,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并不存在最好的治疗方法,一味地积极处理未必能能有好的效果,我记得曾经有个终末期心衰患者微泵生理盐水心衰症状也能缓解,而只有融入医学人文情怀的“精准化、人性化、个体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才是最适合的,而这一能力的培训理应贯穿在心内科住院医师的整个培训期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提高。

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中,对于加强住院医师医学人文教育十分关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努力,让广大住院医师知道在从医路上需要面对的不只是“病”而是“病人”。真正做到对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不能只关心各种化验检查,不能只是刻板的职业沟通,缺少对“人之常情”的情怀

 

孙加斌 蔡小婕 江隆福

宁波市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