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6 10:00 来源:上海市 作者:上海同济医院全科规培生郭城 通讯员:胡予
走进你,读懂你
——全科住院医师社区轮转有感
星霜荏苒,暮去朝来,我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有两个多年头了,在这期间我已经轮转了许多科室,学习了不同病种,见到了各种病例,并努力在不同病例中培养自己规范的临床诊疗思路,同时跟随老师们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我尽情地在临床上挥洒汗水,不断地锤炼着自己的技术本领,一晃眼间,时间来到了2018年7月底,按照全科住院医师规培要求,作为全科医学方向规培医师,我们将去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的单位将由三级医院变为一级医疗单位,从事的岗位也将从一个临床住院医师变成一个大家口中的“只会开药的医生”。说不上是失落还是迷茫。
就这样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8月1号我到嘉定区古猗园路的南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道。走进就诊大厅,是那么的明亮整洁,大厅里病人们井然有序的排队挂号,另一边的输液间看起来也宽敞舒适。往里走,还有充满古味儿的中医特色诊疗科,诊室门口向外散发着丝丝艾草的香气。这一切好像都跟我预想的不太一样。接着负责对接我们的南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董晨杰科长热情的带着我们熟悉医院环境,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里,他一一介绍各个科室的老师、负责人给我们认识,之后又在仇燕青院长主持下召开欢迎会,向我们介绍了南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及培养、教学和交流等情况。老师们亲切的问候、热情的招待以及宣传给我们的对社区未来的展望,让我开始放下心中的芥蒂,重新审视这个我将要工作7个月的地方。
接下来,我想要分享一些我在社区度过这几个月所经历的事情与一些感想。
来社区工作后,我院全科医学科谢南姿主任每半个月就会在南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带教一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周围社区居民在社区就可以享受专家诊疗,另一方面谢主任言传身教,向我们展示如何在社区施展自己所学,治病救人,并告诫我们,全科医生绝不仅仅是“开药的医生”。一次,一位跳完广场舞的张阿姨来说腰部隐隐的疼痛,因为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所以并未在意,而谢主任却首先询问张阿姨的生活方式,详细了解后怀疑张阿姨的腰椎可能出现了压缩性骨折,最终经过检查得以证实。张阿姨称赞谢主任,激动地说:“要不是谢医生,我还一直以为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痛呢!真的多亏了谢医生”。还有一次,陈阿姨说自己每次在医院测得的血糖值都正常的,但自己在家测的血糖却总是异常,到多个大医院就诊,几次调整药物后病情仍没有改善,这个问题困扰了陈阿姨许多年。谢主任并没有像其他医生一样继续调整药物,而是猜想会不会是血糖仪出现了问题。她让陈阿姨把家里的血糖仪拿到医院进行同步检测,果然,问题出在了陈阿姨家的血糖仪上。
每一次谢主任坐诊,病人都出奇的配合,疗效很好,满意度都非常高,以前我总是以为他们是专家,病人自然依从性都很高,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的想法是多么偏颇。权威性只是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主任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真真切切地融入到诊疗中,重视病人的感受,急病人之所急,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尽力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理解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全科医生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一样可以有一番作为。
在三甲医院由于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的原因,很难保证每一位患者都得到满意的诊疗效果,所以容易出现医患纠纷。但是在社区,我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这里的医生与患者关系非常融洽。经常是一个全科医生所住的小区里的每一个住户都签约了该全科医生,作为他们的家庭医生,他可以为小区里的老人上门看病服务,也有权限帮助他们开长期处方,进一步减少了他们的看病成本。我在社区门诊时跟的带教胡老师是一位在社区已经工作多年的骨干医生,她的诊室里窗台边放着几盆长势可人的绿植,每次都有患者主动帮她浇水、修剪。我问那位总是帮忙管理绿植的老伯:“你为什么要帮胡医生照看这些花草啊?”,老伯说:“胡医生太忙了,太辛苦,我帮她一点忙不算什么。”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真是要羡煞多少三甲医院的医生啊。与其说这是医患关系,倒不如说是一种邻里关系、亲人关系。
在社区的轮转时间已然过半,这里舒适整洁的工作环境,诲人不倦又具备仁心仁术的医者老师,善良可爱的患者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各地区医疗资源分布失衡,医疗资源的保障性和市场性的失衡,医患间信任缺失,普通居民就医体验差,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在发达国家运行已经十分成熟的体制引进我国,是我国医疗进步的体现。全科医生作为健康的“守门人”,也必将在这片土地上发挥自己的才华,施展远大的抱负。
(2016级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全科基地 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