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17 14:32 来源:上海市 作者:梁韵淋 通讯员:胡予
这已经是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路程的最后半年了,可刚进入临床正式成为一名住院医师的时光仿佛还是在昨日,那时候刚结束实习的我犹如一张勾勒了数笔凌乱线条的纸张,对临床工作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幸运的是,我轮转的第一个科室正是自己的专业——精神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以焦虑抑郁症为主,疾病的危急性相对低,因此我能在较轻松的工作环境中不断加强学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也学会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不仅能得到药物治疗,还能够获得言语上的帮助。
真正遇到挑战的是内科的轮转,虽然同是临床科室,工作方式却是大大的不同——内科疾病牵一发而动全身,急危重症多,对医生的治疗方案决策能力、疾病的处理能力都要求更高,工作强度大大增加,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明显减少,这些都让我感觉到茫然与不适应——我至今仍记得消化科患者的大呕血、心内科值班凌晨不间断收治了三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年三十血液内科值班时从早上八点上班至晚上十点几乎无停歇地抢救患者、呼吸科周末值班独立收治了9个新病人还进行了大抢救,也还记得许多科室努力抢救却无力回天的病人、还有对诊疗产生质疑与责备的家属……从刚开始的“小白”到后来的“老油条”,虽然过程中有着沉重的压力与辛苦,但却收获了经验,提高了临床能力。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淡然。
仔细想来,我仍然是一如既往的热爱医生这份职业。患者症状缓解时带给我们的欣慰、指标好转时我们的释然、病情改善时大家的开心,患者们呼唤的每一句“医生”,他们所说的每一句真心诚意的“谢谢”,即使工作再苦再累,这些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与肯定,看到病人能够康复出院更增添了我对医生这份职业的敬重。
除此之外,病人也让我成长了许多。印象深刻的是在内分泌科住院的患者阿姨,因发热入院,既往有长期糖尿病病史,自身也不重视血糖问题,阿姨很爱聊天,一看见我们就喜欢分享她到世界各地旅行的趣事与照片,但一到做检查的时候就不愿意了,连女儿也劝不了,但检查必须要做,因为要排查最可能的存在的肝脓肿,劝了很多次她才勉强答应,做检查时还向接送人员抱怨说“你们想赚钱也不是这样赚的啊”,听到这话的我生气了!全心全意的救治却成了她口中的谋取利益,一番苦心却被看成一片黑心,自己明明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环游世界,却在医院里对检查治疗的费用斤斤计较。也许是感觉到我态度上的变化,阿姨向我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她不愿意做检查并不真的是埋怨医生只想着赚钱,而是她害怕,因为她丈夫是肝癌去世的,从检查结果出来到去世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因此即使她知道自己的糖尿病需要治疗,知道发热需要做检查,她还是会因为害怕检查出不治之症而选择逃避,希望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旅游去过愉快的生活。我终于理解了她如此不配合检查的原因,也为自己胡思乱想感到自责。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行为,然而在经过交流后我们才明白患者的真实想法,他们也许是害怕,也许是担心,而我们给予的不是“对抗”,而是沟通与理解,这也使我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有了转变。
当我在医患沟通上遇到问题时,我会尽可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他这样说这样做的想法是什么,患者也许是因为不适症状一直没改善才会大发脾气,也许是害怕结果不好才会拒绝检查,也许是因为经济状况难以启齿才会对繁多的检查治疗不满……我也会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尽量花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意见,适当地告知他们病情变化与治疗方案,让他们对自己所患疾病更了解。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他们才能更好地配合我们的治疗,也会对他们的疾病更有益。临床工作许久后,我更加理解“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它因此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
规培期间,我还遇到过很多人很多事,经历过欢喜也经历过忧伤,有过气馁和放弃的念头,但更多的是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我永远会牢记当初选择成为医生的初心,也将用这份初心尽我最大所能去帮助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