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4 10:17 来源:四川省 作者:李洪艳 通讯员:卢玮
余继羽:一个规培生的医院情结
“三年的规培生活就要结束了,真舍不得离开中心医院!”初次见到余继羽,是在南充市中心医院的行政办公区。这个身高1米78的小伙皮肤白净,带着一副圆框眼镜,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十足、自信满满。说起三年的规培生活,他的言语间尽是不舍……
“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的麻醉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如今,我对麻醉手术流程、细节、熟悉度的把握,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离不开你们的耐心指导,真的由衷地感谢你们!”在麻醉科的规培生欢送仪式上,余继羽看着曾经帮助和栽培过自己的麻醉科老师们动情地说道。
2017年7月,余继羽通过考试来到了中心医院麻醉科规培。然而,刚进科室不久,他就遇到了工作难题。“学校的教学都是通过视频和教学模具进行的,在实际工作中,模具与真人存在很大差别。”为了能够早点上手操作,余继羽起早贪黑、勤奋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老师讲课的时候,他认真记录笔记,查看病例的时候,他专心致志;课后,他自己上网学习,还以自己的身体为模板不断练习。
“小余很努力,也很优秀,我们科室都很喜欢他。”余继羽的努力,赢得了科室同事的喜爱和赞赏。2017年10月,在科室老师的指导下,余继羽实施了人生中第一例麻醉手术——剖腹产椎管内麻醉术。
回忆起第一次手术的经历,余继羽至今印象深刻。椎管内麻醉对手术要求很高,穿刺针需要穿过脊上、脊间等多个韧带。虽然已经在模具身上试验了无数次,但是模具与真人差别很大,余继羽紧张得迟迟不敢动手。
“别害怕,我们都是从第一次过来的。”在指导老师徐立的鼓励下,余继羽终于鼓起勇气动起手来。“动作一定要麻利连贯,不能犹豫,否则会影响手术效果。”徐立一边指导余继羽,一边把手术过程拍摄下来了。术后,徐立拿出余继羽手术的视频,对他手术中有缺陷的地方进行了指正。
正是在老师这样的谆谆教诲中,通过三年的培训和实践,余继羽掌握了娴熟的操作技术和正确的处理技术。现在,他也签约了新疆伊犁友谊医院,实现了自己成为一名麻醉师的梦想。
“科室是一个大家庭,让我感受浓浓的温情”
“麻醉科就像一个大家庭,三年的时光,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温暖。在我心中,他们就是我的亲人!”在即将离开的时候,余继羽最不舍的就是麻醉科的“亲人”们。
余继羽的家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对于这个背井离乡的阳光小伙,科室的领导和同事总是照顾有加。“在工作上他们耐心帮助我,工作之余,我们经常一起打篮球、吃宵夜、聚会。每逢节假日,同事们就会邀请我去家里做客,让我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回忆起与同事相处的时光,余继羽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尽是不舍。
作为一个新疆人,语言不通成为他工作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患者基本听不懂他讲的普通话。记得一次,余继羽在为一个要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婆婆进行术前访视。“我在询问婆婆之前的病情的时候,她和老伴听不懂我说的话。”余继羽回忆,但是病房里也没有其他患者,没人帮他翻译,这可让余继羽为了难。这时,恰巧来查房的唐小平老师来了,他走到病床旁,笑盈盈地跟老两口交流起来。“回到办公室后,唐小平老师立即将平时与患者沟通常用的语言写在了纸上,一句一句地用四川话教我说,非常暖心。”余继羽说,此后跟患者沟通就方便多了。
说起2017年那段苦涩的时光,余继羽至今无法忘怀。那一年,他因个人情感问题变得沉默寡言,上班状态也不佳。这一切,科室副主任李刚看在了眼里。每天下班后,他都会等着余继羽一起走,正是从科室到医院门口这一小段路,李刚耐心地开导余继羽。“李主任工作那么忙,还来安慰开导我,在我心里,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余继羽走出了感情的阴霾,从前那个阳光的大男孩又回来了。
三年的时光,余继羽与科室发生了很多故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离别之际,他在朋友圈晒了一张科室的合影,配的文字是“感谢各位三年来对我的帮助和栽培。我们不会散,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彼此身边……”
如今,余继羽已经回到家乡的热土,即将掀开人生新的篇章,祝福他在行医路上的新起点上勇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