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5 11:34 来源:上海市 作者:刘显东 通讯员:孙晓靓
急诊科是医患纠纷的高发之地,也是规培住院医师所畏惧的地方。在这里,即便是医生诊治疾病的天衣无缝,也很容易因沟通障碍或者是团队配合效率低下,而导致诊疗场面混乱,增加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
作为东方医院2017届急诊基地的规培住院医师张建伟的带教老师,我对他的印象从2017年他入科进行自我介绍时便贴好了标签:不善言辞、基础扎实、腼腆和害羞。在带教过程中,虽然小张都能够出色的完成“上级”医师给予的指令性任务,但是由于过度的依赖上级的明确指令,小张独立担当、沟通以及临床协调的能力受到了束缚。
在入职一年后,小张在我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学习了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授权的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课程的培训,我当天作为AHA培训的导师,感受了小张从腼腆害羞到充满自信的蜕变过程,是其通过ACLS培训,获得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资格证书。
我再次感受到小张的蜕变,是在一次抢救因喂食窒息的病人的过程中。在ACLS培训结束当天不到2小时的时间里,回到科室内,我带着小张在病房里值班,病房内突然出现了由于家属不慎喂食引起的老年卧床病人窒息急需抢救。面对陌生的床位陌生的病人,从模拟到真实抢救,一开始小张还是习惯性地看着我等待指挥。然而这一次,在确认病人情况乐观的前提下,深知通过ACLS培训的小张足以完成抢救的我选择了站在他的身后不作声,必要时再介入干预。
在家属的催促焦虑下,在监护仪一次次的报警声中,小张也着急地脸红了起来,他感受到这不再是一次模拟演练,这是一次拯救生命的行动!这不再是完成上级的指令,而是一次发号施令的挑战!小张又一次看着我,在没有得到上级医生的回应后,小张开始尝试第一次独立进行抢救指挥“先加大氧流量,观察患者体征!”在快速查体听到患者咽喉部痰鸣音的时候,他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指令“请护士帮忙吸痰”,等待一旁的护士在收到指令后快速对病人进行吸痰。在此期间,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逐渐改善,氧饱和度上升。待患者体征逐渐稳定后,小张又仔细询问了家属病人的病史:“在发生氧饱和度下降之前,你们家属在做什么事情?”“噢,医生,我们在喂饭,刚刚咳嗽了我们没在意”家属道:“是的,有可能是食物呛住了”“那医生,怎么办啊?”“家属请稍等一下,我们吸痰结束后再观察一下”,于是小张开始下了第三次命令:“查看一下吸出来的东西,我们去做一个肺部CT,完善一下血气电解质等实验室指标”。看到护士吸出大量食物残渣的时候,诊断明确了,就是误吸!不放心的小张立即带着当班护士和患者家属紧急行肺部CT检查。
当CT结果明确显示患者肺部仍有食物残留,血气分析提示氧饱和度及氧分压仍比正常值偏低,小张给了我一个意见:“老师,这个患者食物残留肺部较深的位置,是否可以转ICU做气管镜冲洗?”“很好,去跟家属沟通一下吧”我回答道,“啊?这些不是应该您去沟通吗?”小张惊讶地说,“那你觉得如果我不在,你该怎么沟通呢?”我反问道,小张犹豫地说:“我觉得应该……”,“去谈吧,我在旁边看着”我打断了他的想法。他红着脸把家属请进了办公室,对家属说:“你们好,经过这次抢救,我们首先认为是食物误吸引起,初步吸引后,患者肺部CT仍提示食物位置较深,我们建议行纤维支气管镜冲洗,彻底清除肺内食物残渣,以减少炎症带来的风险。但是气管镜本身风险较高,如果患者不能很好的配合,仍有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心跳停止的现象。请你们家属考虑一下是否要做纤维支气管镜冲洗。”家属则表示:“医生,我们看到了,要不是你果断快速抢救,我们家老人可能现在就没命了,我们相信您的技术,相信东方医院,你们放心做吧!”在得到家属的充分信任后,我看到了小张眉宇间舒展的细微变化,同时看到了一个年轻医生从忐忑紧张到镇静指挥工作,再到妥善处理的成长变化,小张也是从这一次小小的抢救中充分锻炼了沟通能力,变得更加自信。
作为2011年上海市第一批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到如今的带教老师,在带教小张的过程中感受到其有极大进步的同时,我也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九月,在我院例行举行的规培带教会议上,我将其作为一个成功案例进行了分享。我认为,在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为规培医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发挥的空间是我们这些带教老师的义务,更是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的途径。
这件事让我想起我院教学培训办公室陈迟主任给我们上课作总结时说的一番话:听不如看,看不如干,干不如考,考不如教!从被动的“听”,到稍有主动的“看”,转变成积极性很高的“干”,升级成为强记书本知识结合临床的“考”,最后吃透书本和临床带教的“教”。这样的成长,不仅能使临床教学在规培生中得到升华,更能够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刚入科的新人,犹如婴儿蹒跚学步,放任其走怕摔坏,双手扶着又不能很好的学会走路,我们临床带教直至出科的过程,就是让我们带的孩子们能够独立走好。至于未来能走多远,则需要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多看、多见、多想和多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学到东西,才能学有所成,这才是规范化培训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