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被网住的人生

时间:2019-06-25 11:34 来源:上海市 作者:李剑 通讯员:任羿诚

医学人文系列:住院医师带教老师的演讲

                                         

                                          被网住的人生


李剑

 

亲爱的同学们,我叫李剑,来自华山医院。

很感谢会务的安排,最感动的是安排的这个地点:教室里,这个环境比较容易让我感到放松,因为我是一个医生同时也是一名教师,每一年,都有很多次来到2教来上课;但是这个环境也容易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上课来了。

不过今天不是上课,大家放心。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一个成年人的注意力,大约能够持续30分钟左右,因此,今天的演讲,约持续30-45分钟;

今天我带来的演讲题目是:被网住的人生。

在去年写完有关自己2006年以来一些故事的书的时候,我问李慧洋,说能不能对我提一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写到文章的最后,看看有什么你们可能会感兴趣的东西。他现在在轮转,每一天除了上班,还要考试,还要做一点实验,还要写文章,非常忙,就随口说,那就问你喜欢什么样子的音乐吧。

 

刹那间,我就想到了Freedom。但是非常难以用文字描述出来,我现在就放给大家听一听。

 

对,就是这样一首歌。反复出现的就是freedom。歌词说,我们的肩上似乎被压上了整个世界,我们都再也回不去了,我们时刻向往着自由。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被网住的生活。比如说,周二,我上午要查房,还要赶到学校里上课,下午是心律失常手术,穿着笨重的铅衣,在导管手术室里,一直做到深夜,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刚睡下,结果,就接到急诊的电话,有个急性心梗。一边在高架上摸黑开车去医院,一边想,今天晚上,又要废掉了,因为明天还有一天的手术,还值班。文章还没有看,该写的东西还没有写,还有一大堆的事情在日程上等着做呢,因为不仅仅要做一名临床医生,还要做内科的基地秘书,还要做好爸爸,做老师,还有和同学朋友的聚会呢?

本来以为,只要职称升了,就可以不值班了,结果一直升到了正高,各种原因,政策一直变化,到现在,成了年资最高的值班医生之一。但是对此,我倒是习以为常了。我有个好同学,好多年之前就已经不值班了。去年,刚好是毕业20周年,大家想聚一聚,结果各种原因,都没有时间可以安排在一起。他在小县城里,说起来也没有什么事情,每一次电话约,他总是说,你那么忙,在上海,真是没有办法。他有两个孩子,做了县医院的科室主任,在当地,也挺盘的开,也算是一种人生赢家了。当年,我准备在温州工作,他觉得到外地工作,莫测的东西太多,毅然回到县里;后来我去考研,他说太不划算了,那之前的积累岂不是都归零了?毅然决定先工作几年,再考研究生,毕竟那不是人生必选项。再后来,工作越久,越是放不下,于是就一直混到了今天。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心里其实有点羡慕他的。后来找机会,我们终于见面吃了一顿饭。席间我感慨地说,现在是不是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呢!

他说,哪里有啊。你看,我们医院里的工作计划,就这么一家县级医院,还有如何利用碎片时间,来进行学习。加上家里两个孩子,上有老人,还要搞搞人际关系,偶尔还要学习学习,人到中年,还要养养生什么的,其实忙得连碎片时间都没有了。

他感慨道: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呢。我的人生,真是像被网住了。

我忽然想到,这些事情,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受的吗?与其说人生被网住了,倒不如说,人生的这些事情,其实就像一张网。

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像是被时间网住的人生。每一个时间点,你不去利用,也都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占用。不管怎样占用,这些时间的点,终将连成一张网。关键是如果这个网的每一个网结,都不是自己的选择,那么这张网就会将你牢牢网住。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是我们被网住的人生中可以追寻到的唯一的自由。

 

我似乎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工作,然后选择来到上海,读完书在上海立足的时候,已经32岁了,几乎一无所有。

读到几乎都忘记了自己已经读完了所有学位了……直到发生了一件小事。

Chris是我女儿。她很小的时候,我想在家里养几条鱼,那时候不知道上海哪里花鸟市场大,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就到附近一家很老的宠物店里买鱼。那种店见过的同学可能知道,门口的地上有几个盆子,一些金鱼,店里面有各式各样的美丽的鱼缸,里面有各种热带鱼。老板娘问我有什么缸,我说没有,要不就就地买一个圆的鱼缸。她冷漠地说,那就买几条门口的鱼就行。我就受不了那个态度,心想,难不成怕我买不起?于是就问,里面的鱼多少钱一条?我就要买里面那些。她说,不行,你买回去要养死掉的,门口地上的就行了。

我就要买里面的那些。

老板娘起先还不肯,后来拗不过我,就卖了几条很漂亮的小鱼给我,真心不贵。老板还推荐了一个带过滤系统的缸给我。我想,奸商!养鱼吗,不就换换水。老板娘还想说什么,但是我就是不听不听。

后来,第一批鱼很快就死了。不幸被言中,我觉得一定是鱼不好,换一家。

我检索了地图,找到了花鸟市场,再去买一样的鱼。

买了两次,还是死了。

那一定是我太忙了,喂食不及时,再买鱼,配上上好的鱼粮,对了,还配上增氧泵。

鱼还是很快死了。

那就是水不好,两天换一次水。

鱼还是死了。难道是风水不好?八字不合?

这时我突然想到,我是个博士啊!!

花鸟市场的老板们,学历应该还没有我高吧,他们能行,我一定要科学地试一试。

于是我先检索了资料,回顾了网络上的养鱼经验,最后总结出来养鱼,必须要先养水。在大自然中,鱼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以存活,是因为存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关键,除了循环的水,是水里面存在的硝化菌。一缸水,如果硝化菌数量稳定,那么就是一种活的水。

菌群平衡,是生物存在的根本。人体也是如此,菌群失调,人就会生病死去。

后来我就买了带有循环系统的鱼缸。加入底沙,加温器,并加入一定数量的硝化菌,然后半封闭系统,给予一定的光照,就这么养着,不换水,因为换水也是一种破坏菌群的行为。一周以后,放入孔雀鱼。

这次鱼养活了。不但养活了,而且这样一个生态系统,还不需要常常换水,每个月加一点水就行,偶尔喂食。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忙碌了一天以后,和Chris一起,看一看鱼在缸里游来游去,感觉非常解压。后来孔雀鱼还在春天开始生小鱼,这种鱼竟然是卵胎生的,小鱼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然后慢慢长大,大的鱼慢慢老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为繁忙的生活平添了很多快乐。

养鱼这件事我得出的结论,就是任何丰富多彩的生命背后,都存在着简单而奥妙的内在平衡

这件事也让我想到了临床上的工作。我刚接触到心导管的时候,其实全国的心脏介入也都刚刚起步,我的导师们都争着在台上做手术。我到导管室,每天除了要准备东西,准备手术以外,还会每天比其他人来得早一点,离开得晚一点,清点好当天要用的东西,清洗干净,泡在消毒水里,我还额外打扫导管室,早上和晚上各拖一次地板。

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现在想想,我实际上非常渴望能早点上台做手术。但是一直都没有什么机会。所以一度也挺苦闷的。病人来住院吧,都是上级开的卡,来的目的呢,是上级的上级定的,手术更是上级的上级做的,似乎距离我自己都挺远的。再这么远下去,我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在遥远的地方看的,干着急,就是没有机会。直到有一次,人手不够,跟着上级的上级,做一台手术,因为第一次跟台,自己也比较慎重,提前和患者谈话,患者说,做心脏里的支架,会不会痛啊?是不是全身麻醉呢?

我说,手术过程你都是醒着的呢,有情况可以随时说的。

然后我又加了一句,我就在里面,要是有什么,就叫我。

结果患者造影结果显示,血管条件不是很好,有一根血管都快全闭塞了。放支架的时候,远端血流就没有了。这时患者有点不舒服,就叫:李医生?

我在呢,我说,现在正在放支架,不要动。

上级的上级,正聚精会神手术,我边说,边拍了拍患者的腿。

李医生?他又说。

我在呢,我又拍了拍。

很幸运,支架很快放好了,而且,血流也恢复了正常。

下台以后,我去止血,因为压股动脉伤口,一般要20分钟左右。一边压着,一边正好讲解他的手术。后来,他将要出院的时候,画了一张示意图给我,问是不是这样。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画得非常正确,说明我讲得很清楚啊。

出院的时候,他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帮我装支架。我一下子脸红了。心想,明明不是我手术的嘛!而且,严格来说,也不算是我的病人。

我说,都是你自己很幸运啊,而且,我不是你的主刀医生,你要感谢,还是要感谢主刀医生呢!

你对我很负责的,我觉得你就是我的医生之一。

突然之间,我觉得,作为一个总是觉得自己不太幸运的小医生,与其希望世界改变,不如改变自己。我要当自己一回事才行。从那以后,我把每一例手术都做了记录,就当这个手术,就是自己做的。然后日子就快乐了很多,因为记住了患者,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学习动力。

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医生不一定要一开始就追求高超娴熟的技术,因为技术不能带来对专业的热爱,但是热爱,可以带来技术。

 

还有个毛病就是,从那以后,我爱上了用本子来记录。2014年,我到德国的国家心脏中心学习。大家知道,德国有个灯塔笔记本,其中有一种本子,5年记录本,一个本子可以记录5年,这样就可以看每年同一天都发生了一些什么。我那时爱死这种本子了,也不太买得起,于是就向其他人推荐。很多人都拒绝,理由当然五花八门的。有一个理由惊到我了:

这本子不好。有人发现,拿了不吉利,一些人没有用完就死了。

啊?什么原因?

没有原因啊,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挺长的,谁知道5年以后的事情?年轻人当然想不到这个,对于年轻人来讲,最大的幻觉,就是永恒的幻觉。觉得句号的那一天,在很遥远的地方,永远都不会来。

我忽然想到来德国之前的一位急诊患者,心梗,我到达的时候,特意跑去看了看患者,因为病例上写着1982年生,还装过一次支架了。

患者果然很年轻。

他说,我可能又堵上了,上次也是这样的感觉。

急诊造影结果显示,的确,梗塞面积比上次更大,情况更加严重。

一边做,他一边说了一句,我不会就这么挂了吧。我还很年轻呢……”

言下之意,还不该死呢。

我说,对啊对啊,我们尽量救,还没有活够呢。

就在手术过程中,忽然,患者发生了室颤,除颤,之后电机械分离,就在手术台上,心脏停搏。我们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一分一秒过去了,一点反应也没有。

我还没有活够呢。这句话似乎在我耳边回想着,看着他年轻的面孔,毫无生气。我的眼泪就不禁模糊了双眼。我想到了过去救治过的心梗,过去按压过的生命。

几岁算是活够了呢?506080?没有一个生命是按照计划,打上的句号,死亡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总是留有太多的遗憾,很多的事情,总是停留在明天。

那么我自己呢?有什么立即就做,还来得及?

我想到了实习医生格蕾里面的一句旁白

We’re all gonna die.

We don’t get much say over how or when.

But we do get decide how we’re gonna live.

So do it.

Decide.

Is this the life you want to live?

Is this the person you want to love?

Is this the best you can be? Can you be stronger? Kinder?

More compassionate?

Decide. Breathe in. Breathe out.

And decide.

 

那一年我40岁,一直挺羡慕别人长跑,但是总是有各种原因,没有跑起来。要是再不跑,恐怕永远也不会有机会跑了。所以,就在秋天的柏林,我跑出了第一个5km。有了第一个,就有了第二个,我给自己要求低一些,只要有时间,就跑一次,直到现在。每年上赛道的蒸蒸日上跑步,成了必备的项目,今年,还带着Chris跑出了她人生中第一个5公里。

 

对于跑步的羡慕起源于2009年的美国学习,在明州心脏中心学习电生理。明州又称为千湖之州,有好多好多的湖,一个连着一个,形成lakechain。沿着湖边,是延绵不绝的跑步道路和骑行道路,总是看到永远都有人在跑步,不知道从哪里来,又跑到哪里去。那时候我就想,等将来有时间了,我也要跑步。但是一等,就是5年。

我在美国的老板是临床医生。我之前看了很多美剧,美剧里给我的印象就是那里的医生收入高,时间多,病例少,每一天都很美好……刚到美国,老板就带我去了他家,湖边的一座小别墅,周围风景特别美。他说,这个不算特别好的,最好的是住在river side那种,因为家的背后有流动的水。

 

我羡慕地和老板说,您住的地方条件真好,有那么好的环境,房间也多,中国就不可能了。

没想到老板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家不过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每天都是早7点晚7点,天黑出门,天黑回家,真正享受这么美好环境的时间,也很少的,多数不过睡觉而已。

 

我最开始只觉得他在说笑,照我既往看美剧的经验,这边的医生再忙也还是有大把放松的时间吧!他们的生活,肯定没有被网的太紧啊。可后来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我第一次到老板家里,在露天的木楼梯旁边发现了一条巨型的瓜,问这是啥?没想到他也是端详了半天,说是丝瓜,但没想到丝瓜长这么大了,当场就摘了下来,烧成了晚饭的一部分。餐间,说实在我有点歉意,但是我的导师却说,很感谢今天来他家里坐坐,有了这么个空闲,看看湖水,吃到新鲜的丝瓜。因为平时忙,还要满世界飞,还要on call,他也是好久没有到过后面这个楼梯了。

那晚上,我们聊了很多关于美国行医的事情,也是扭转了我本来对美国做医生的一些偏见。多数的美国医生,是非常忙的,关键是这种忙,多数都还和我的老板一样,都是自己盘出来的。医生都为自己能够很忙而自豪,就像我老板一样,整天忙事业,简直是一种炫耀。

第二件事,严格说来算不上一件事,而是我在明州心脏中心的感受。我来了不久便发现这个电生理中心,所有进行过操作的病例,都要反复验证,搞清楚机制,术后的患者,一定会不停地随访,资料还要总结写文章投稿。所以,病例的数量还可以,但是工作量仍然很大,每一个病例,都要争取搞清楚,多数还做成PPT或者PDF格式,自己留着。我也就被带着每天都要把当天的病例做好ppt,和老板单独讨论通过以后,才能回去,往往天就黑了,有时还不得不在医院里过夜。不过医生lounge里面,倒是有咖啡,有水果,就是一直在里面,也是能活下去的……我想怪不得这里的医生一来就换上洗手衣,一天有时还换两次,要是穿自己的衣服,就要臭掉了。关键是,我看周围医生,往往也是在医院里一下子就是超时工作,晚了就在医院里的医生lounge里面过夜,这倒是和实习医生格蕾里面一模一样。

所以他们过的,也同样是被时间网住的人生。也有被网得不堪重负的时刻,也有在网中柳暗花明的瞬间。这里的医生真的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丝毫没有抱怨;虽然很苦,他们真的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未来就一定很好。我想,这就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真爱吧。

 

面对被网住的生活,聪明的你们都会主动地找更有效的策略,去处理问题,疏泄情绪,调整心态,关爱身体。很多人找到的方法,生活节奏的安排可能远远优于我。因此我并不担心以大家的聪明才智,在一次两次的网中挣扎中会找不到出路。但让我真正担心的是,你会不会不缺方法,只缺动力?会不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所以,如果希望在被网住的生活中得到自由,必须先清楚自己的选择。所有的动力一定来自内心。只有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爱,才能执着坚持。爱,就是一种信念。爱,就是相信。爱起源于网,信念才会让我们超越网。

 

最后,我们来聊各位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张网——规培。最近很多人都会来跟我交流他对规培轮转变革的种种想法。轮转就是医生成长的基础,我可能无法设身处地询问你们每一个人的需求和立场,那我就先讲讲我自己的从医历程吧。

 

1998年医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立即就参加了浙江省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按照每个不同的专业,要所有住院医师都进行36个月的轮转学习。在前24个月,不会回到自己科室。现在看来,这个计划和规培似乎也差不多。医院当时的要求,14小时留院制,说要是真正按照住院医师的培养,应该是24小时留院,但医院里住宿条件不具备,所以就改成了14小时,言下之意,我们是很幸福的。当时的规定是早上7点,到晚上9点,还有一个小本子,晚上离院需要当天晚上值班的二线敲章。有意思的是,我们参加轮转的医生,也都没有觉得什么不好,感觉还挺自豪的,甚至还有一点遗憾,心想觉得要是医院条件再好一点,我们应该24小时在医院里就好了,因为据说协和及其他著名医院就是这样的,据说所有的一流医生,都是这么过来的。

24个月,除了年节里科室吃饭,其余时间很少能回到自己科室。现在想想,轮转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生活,还是挺苦的,但是,临床太有意思了,每一个科室,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挑战多,成就感也很强。最挫败的一次就是在某个科室,因为周转特别快,一个下午就收了7个患者,那时没有电子病例,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一直写到了凌晨2点,差点哭了。

 

24个月还没有结束,就考上了上医,决定要过来做临床技能型研究生。离开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都打包寄回了家里,医院里租给我们的房子也退了,当时就想着到不同的地方,过不同的生活。还挺感谢医生这个职业的,不会一下子就钉死在某一个地方,不停地出现新的机会,可以try一下自己,走到更大的世界,看看自己到底能够爬到多高。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退掉医院里租给我们的房子,是因为有点贵。3个人合租的三室一厅,要担负400元左右一个月的租金,而我们一个月的收入,最多的时候,也就1000出头,一个月,有时候可以存下300左右,这样的房子,似乎在20年之内,都是买不下来的,所以就没想过买房子。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和我那位同学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路。他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问,那我呢?

应该叫做好男儿志在四方?

 

到上海以后,就在上医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理论知识,次年1月就进入了华山医院。令自己没有想到的是,1月份就直接进入临床上班了,要轮转24个月,每个月都是手工排班的,还看不到完整的轮转计划。

 

1999年,在原单位麻醉科轮转的时候,恰好把两年的轮转都并在了一起,麻醉科一共轮了4个月,每天都是天黑进去,天黑出来,还要值班,还要备着急诊手术上麻醉。当时真想不通:我不是一个ICU医生吗?为什么天天做麻醉,而且,关键是老是被派到五官科的声带息肉的手术。这种手术往往一个早上就有6台,麻醉科医生就需要不停插管不停插管,没有消停的时候,而到了晚上,全身就像散架了一样倒在床上,连书也看不动。真不明白,做这些纯体力一样的工作,到底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

直到2001年,在华山急诊科轮转。当时的急诊室在上海宾馆的边上,早上正在查房,忽然有位患者呼吸停止了,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当时也是刚到华山,问周围:需要立即气管插管!谁能气管插管?

已经呼叫麻醉科了,正从住院部赶过来。护士手里拎着一个小盒子,说,气管插管的东西准备好了。

麻醉科?

忽然我想到了两年前自己就在麻醉科,做过144个气管插管。回头打开了小盒子,里面是气管插管的物件,每一件都那么熟悉。一边熟练检查着气管插管的东西,准备插管,在护士怀着疑问地注视下,迅速做好了气管插管。看着缓过来的患者,一边差点泪奔:这么久的过去,原来给了现在这么一个答案,并且,可能拯救一条生命。

 

从此,轮转安心了很多。后来整整在外面轮了14个月之后,才真正见到自己老板,因为要转博考试了。考试还挺顺利的,转博成功,但是还要轮转6个月。这下,我的轮转生活就变成了24+24+6月。

 

临近毕业,很幸运通过了面试,留在华山。但是教育处要求,留院的,要轮转一年。我们都不乐意了,就翻出了既往的轮转记录,然后进行了内科的临床考试,减免到6个月。

所以,1998年毕业,20061月正式回到心内科。其中,完成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如果把5年的研究生全部除去,实际轮转也超过30个月了。这期间,也不知道华山会不会留自己,毕业之前还和自己原来的单位联系了一下,想想,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吧。

关于收入,在华山研究生轮转的时候,差不多280一个月,2005年毕业之后的轮转就好多了,全部收入有2000左右。但是医院给的,500元左右。

在我的时代往后,2002年之后,80后进入华山,也是要轮转的,打底也是24个月,一般是36个月。当时医院给的工资,我们称为789,也就是说,第一年700/月,第二年800/月,第3900/月。这36个月,也是不能回到自己科室的,轮转结束,考试合格才能真正被医院聘用,否则还是要自己去找工作。因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合同制的,一年一签。

 

如果放在更远的时候,轮转也是很长的。大家在院士的故事里就能了解到他们轮了多久,甚至还有轮到被别的科室看中了差点换科室的。

所以,从一个更加长的时间和历史上来看,轮转应该是医生生涯的必须组成部分,是医生成长中必需经历的大网。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其他的科学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需要不停地通过病例诊治,才能做好这一种职业。所谓学书纸费,学医命费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轮转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认识各个科室的老师,了解各个科室的特长等等,但是还是有人说,一个月轮转转眼就过去了,完全不知道所在科室都有些谁,都能看些什么毛病。那么你对于这个科室,或者说这个职业完全没有感觉,那么请问你真正关心什么呢?

 

其实先读研究生再轮转,或者先轮转然后读研究生,或者边读研究生边轮转,实际上都差不多。不能指望世界一成不变,关键在于自己。现在对于轮转这么敏感,大概主要因为对于未来没有信心,之所以没有信心,是因为对于这份职业缺乏信念,因此多少怀抱着一丝急功近利,希望更加划算一些。

 

人生不划算。如果仔细计较,没有一种人生可以划算的。

 

《庄子.齐物论》中说,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在医生培养的道路上,轮转就像这7颗橡子。没有人也没有一种网,可以阻止自己的成功。请更多专注于轮转学习每一天,专注更长远的未来,而没有必要纠结朝三还是暮四。

所以,如果要问我,当我轮转时我在想些什么,我只能说,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当时在想些什么,只觉得很好玩,不停更换科室,不停认识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挑战新的自己。

 

那次和同学见面的最后,我问,现在都人到中年了,要是时光能够倒流的话,还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吗?

他说,要是狠狠心,也考一次,或者考他两次研究生。

物质的东西,到最终都会差不多。但是生命里一些其他东西,比如,读一次博士,或者在顶尖的城市里生活一场,如果错过了一定的时间,就再也做不到了。

 

在美国学习的时候,经常需要到不同的医院里看更多的case。明州纬度高,早上出发的时候,天都是黑的,似乎完全看不到远方。但是坚持下去,天,就慢慢亮起来,朝霞万丈,非常壮丽。我把这个景色送给大家,非常感谢大家坚持听完,并真心祝福大家,愿在座的同学,都有一个壮丽的未来!

Sometimes ,the key to making progress is to recognize how to take that very first step.

Then you start your journey.

You hope for the best.

And you stick whit it, day in, day out.

Even if you’re tired, even if you wanna walk away, you don’t.

Because you are a pioneer. But nobody ever said it’d be easy.

谢谢大家。


 

 

李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基地秘书,华山医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心内科基地秘书。

曾获得复旦大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带教老师。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