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文圆质方 宏才远志

时间:2019-07-15 09:14 来源:上海市 作者:刘其会 通讯员:任羿诚


教师风采

文圆质方  宏才远志

——记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

 

华山医院总院的东南角,长乐路与乌鲁木齐中路的交叉口,坐落着一座小红楼。清晨的阳光透过路边悉悉窣窣的树叶,斑驳地洒在这座小红楼门口悬挂着的六张金黄色牌匾上,折射出温暖明媚的光芒。此时还不到六点半,一位脸上挂着黑眼圈,手提着电脑包的医生踏着朝阳,匆匆踏入大楼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暑往寒来,无论周末与否,他往往是最早来到这座小红楼的。小红楼里四楼53病区的走廊上挂着共产党员示范岗的宣传栏,第一行便是他的照片,下方有一行字“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他便是华山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同事及患者口中的“张主任”、“张教授”,学生口中的“张爸”、“黑眼圈男神”,一名仁心仁术正直醇厚的医生,一名严谨治学春风化雨的导师,一名睿智担当以身作则的科室领导,一名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

 

一个科室张扬着一面旗帜,他义不容辞披荆斩棘担当急先锋

2010年担任科室主任以来,张文宏不辞劳苦尽职尽责地为科室的发展、感染病学科的建设筹谋。“要拓展亚专科研究方向,建立具有华山感染特色的亚专科!”张文宏带领着高学历、高临床能力和医德高尚的专家队伍,在内部运行机制、临床计数创新和推广、应用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建设。经过张文宏带领的领导小组努力,华山感染科形成一系列的感染病相关学科研究方向,包括:不明原因发热等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重症传染性疾病的救治、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救治、疑难和重症深部真菌病和结核并的诊断与救治等,这些感染病亚学科临床诊治和研究水平居于国内领先。

“华山感染科的医生有感染力!”张文宏是科室出名的“空中飞人”,经常一周之内辗转多地开会授课。从诊疗经验交流、科研成果汇报,到课题合作、感染科学科发展,张文宏每至一处,都会有很多医生为其魅力所吸引,华山感染科每年也会有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医生报道进修。2010年以来,华山感染科连续6年名列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一名,华山感染科逐渐成为全国感染病科室的楷模和先锋,张文宏也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一个身影回荡一声呼唤,他将仁德渗透进人心的每个角落

门诊是大部分医生的主战场,三甲医院的门诊向来都是嘈杂拥挤的地方,但恰恰是这个不足4平方米的空间,张文宏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诠释着什么是“好医生”。华山医院感染科治疗疑难杂症全国知名,很多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路途遥远,即使挂不到专家号,张文宏都会给这些病人加号,耐心询问病情,给患者指明方向;病情重的病人需要住院,而三甲医院床位实在紧张,常常看到他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患者,连打好几个电话帮忙落实床位;他常说“外地病人来一趟不容易,再晚也要看,再麻烦也要给他们一个交待”。

跟着张文宏医生抄方的周岘医生分享了一个发生在门诊的小故事。一个普通的周四上午,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妇来看门诊。询问病情后,张文宏发现老夫妇年事已高,听力下降,腿脚也不方便,身边无年轻人陪伴,于是取出一张处方纸,在背面一笔一划地写着:“1、先去挂号收费处缴费;2、去1楼抽血;3、下礼拜一再到1楼拿报告;4、下礼拜一拿到报告后到XX号诊室给我看;5、不要再挂号!”“张老师平时门诊病历写字还是很快,字迹有点潦草的,但是写给老夫妇的便笺上字写得很大,很清楚。老实说,当时我就被张老师暖到了!”

类似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例如,因为门诊挂号常常困难,张文宏会给需要随访但又不方便来医院的病人,尤其外地病人,留下自己的邮箱,病人将当地的化验报告发到邮箱,张文宏都会每天早上都会登陆邮箱,及时给出诊疗意见。身兼数职的张文宏工作非常繁忙,科研工作、合作洽谈、行政会议都要占用大量时间,每天6小时的睡眠都无法保障,但仍如此细致如此耐心地为每位患者解决问题,无时无刻践行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

一次病情印刻一份牵挂,他跨越千山万水去点亮希望的星火

2015年的8月,病房里住着一位新疆小伙子阿布拉,外院诊断“化脓性脑膜炎”但治疗效果不佳,头痛愈来愈剧烈,痛到撞墙,通过当地医院医生联系到张文宏主任,住进华山医院感染科治疗。阿布拉家住在农村,只会说维语,不会说汉语,陪同的家属是他的弟弟,只会说简单的汉语。语言沟通的障碍给病史采集带来一定的障碍,张文宏一直带着他特有的“张氏笑容”,手放在阿布拉的肩上,幽默风趣地和阿布拉弟弟“唠嗑”,询问病情变化的同时关心着阿布拉的饮食、睡眠情况。

阿布拉的病情确实很疑难,中枢系统神经感染的病原体一直抓不住证据,经过诸多医生的探讨与尝试,终于通过床旁接种脑脊液培养及分子鉴定的方法,找到了罪魁祸首——尖端赛多孢,一种罕见的真菌。抗真菌治疗后,阿布拉头痛较前缓解了,脸上却挂着愁容,因为抗真菌药物费用相当昂贵,而且治疗周期很长,需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药费。他只是一个农民,家有两个孩子,妻子还怀有身孕,经济相当困难。就在阿布拉左右徘徊想要放弃之际,他的主治医师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张主任给院领导打了一份报告,给你申请到了医院红十字会补助基金一万元!”阿布拉仿佛一股暖流灌入他的心田,眼里噙着感激的泪水,嘴里重复着刚学会不久的汉语“谢谢!谢谢你们!”

在感染科医护全力的救治和精心的照顾下,阿布拉病情好转后转回新疆当地继续治疗。时隔两月,再次头痛加重,正当他纠结是否需要再去上海治疗时,张文宏主任穿着白大褂风尘仆仆又笑容可掬地出现在他的眼前,恍如做梦,阿布拉再次留下感动的泪水。原来,张文宏主任恰好在新疆出差开会,知道阿布拉的病情反复,便过来看看他。询问了一番病情后,张主任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嘱咐阿布拉不要擅自减量或停药,坚持继续与病魔抗争到底。“良言一句三冬暖”,在张文宏面前,患者本来不安的心,因为他的一句话,坚定起与病魔作战的信心。

201611月底,张文宏收到了阿布拉从新疆带来的锦旗,“大爱无疆,医者仁心”,这面写满维语锦旗表达出了对张文宏教授和华山感染科的深深感谢。

一份托付深藏一担责任,他用淡泊书写了纯粹的质朴

无论是在病房还是门诊,总有患者和家属以各种形式,或直接或隐秘地向张文宏送红包,可没有哪一位是成功的。“在门诊抄方时,经常会发现患者带来的土特产里夹着红包,张老师会让我把土特产带到办公室分给大家,红包让我联系退掉或者在病人下一次复诊时退掉。”常给张文宏抄方的学生说道。

“无论红包多厚,我都不会因为它毁坏掉医生的形象……”张文宏说,“何况很多人并不宽裕,这些钱应该用来买药治病的,更不能昧了良心。”

张文宏不但不收红包,还经常伸出援助之手捐助经济困难的群众。几年前,张文宏接诊了一个14岁的男孩,脑外科手术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张文宏及其医疗小组的努力下,男孩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他发现患者家属闷闷不乐。经仔细询问,发现是由于治疗费用太高,把姐姐上大学的学费“挪用了”,姐姐只好辍学了!张文宏当场就觉得不读书太可惜了,马上为患者姐姐捐款5000元,资助她上大学!张教授的这一举动把整个病房的病人和家属、还有医生护士都给感动了!他们觉得“医生把病看好了,不仅不收红包,还资助家属上学,真是菩萨心肠啊!”。一片丹心热血,化作最纯粹的质朴、最真挚的善良,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桃李,他废寝忘食培育新苗

“张爸”,是张文宏的学生们给他起的亲切的昵称;“黑眼圈男神”,是张文宏给本科生研究生做讲座时留给学生们的幽默风趣又令人敬仰的形象。

张文宏给本科生上课时,经常调侃说不鼓励大家考他的研究生,因为当他的研究生需要早晨6:30来和他讨论课题。为何是早晨6:30,因为那是他一天中最不容易被打扰,最可以专心谈学问的一段时间。张文宏是一名医生,有许多患者的问题要解决;是科主任,有许多科室的事情要处理;也是研究生导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沟通时间,避免讨论被各种电话和拜访者打断。从清晨阅读科学论文、分析数据、定课题方向,到夜间修改论文、回复学生邮件、答疑解惑,张文宏牺牲了大把的休息时间来指导学生,把他一天精力最不受繁杂事务叨扰的时间给了学生,事无巨细,辛苦耕耘。“20岁到30岁是一生中最具有创造力的时期,医学生及青年医师务必要珍惜在这段时间积累的临床和科研能力,才能厚积薄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张文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鞭策着学生要勤奋努力,以诙谐的言语激励着学生积极面对现实相对恶劣的医疗环境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氛围。

张文宏,一位像慈父般心系学生成长的老师,一位如严师般激励学生前行的父亲。他就是这样,时而如慈父般温暖,时而如严师般严厉,照亮了年轻医生在这个时代最容易迷茫的岁月与行程。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廉洁淳厚不可信,非聪明理达不可任。”张文宏用一言一行,对仁爱廉洁、聪明理达作出了最好诠释,用自己的行动为广大的医务人员树立起了榜样和楷模,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基地住院医师 刘其会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