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9 14:55 来源:甘肃省 作者:王鹏阳 通讯员:赵春霞
永远的榜样——习近平
——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之行心得体会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住培医师 王鹏阳
作为一位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党支部的住培医师党员,很荣幸在盛夏六月参加医院党委组织的延安红色教育之旅。延安是我党的革命圣地,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
抵达延安后,我怀着敬畏之心参观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那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然而最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之行,那是习近平青年时代生活了七年之久的地方。
可能是我很早就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亦或者是我从小就生活在西北农村吧,莫名的对习近平主席青年时代下乡插队的地方尤为期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记述了40多年前,身为知青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那么梁家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呢?
当走进梁家河后,知青井、知青旧居、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磨房等一幕幕画面映入眼帘。看到知青旧居的第一孔窑洞:破败的门槛,掉皮的土墙面,土炕上脏烂的毛毡,炕头墙上毛主席的画像也已经被岁月抹去了颜色。我的思绪瞬间被带到了1969年1月,那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青年们,离开了首都北京,来到贫穷落后的陕北农村。可能他们早已做好了直面困难的准备吧,但即便如此,面对未知的世界,谁又不心存怯意呢。
“习近平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导游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着。的确,习近平主席刚来梁家河时不到16岁,到1975年要离开的时候,村里的知青就只剩下他一人了。他将陕北延川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在陕北的7年,不论条件多么恶劣,习近平都不忘每天读书,“爱看书”“好学”这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都阻挡不了他追求进步的信念。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在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后,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於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向过上美好生活奋进。这每一件便民惠民的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后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曾提到,“每一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这句话对我来说如同指路明灯。在当今医疗卫生大改革的社会环境下,作为一名医学定向生,去基层乡镇卫生院服务可能也是我的机遇和机缘吧。我时常深思,作为当代青年,将来当我从城市再次走向农村、走到基层,我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然而习总书记早在40多年前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是无比的宝贵。他的大抱负、大气魄、大本事、大勇气、大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永远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