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08 12:24 来源:吉林省 作者:2016级住院医师周文硕 通讯员:张野
有人问我,人生何其苦,岁月何其多,你有没有为谁拼过命。
我沉吟。
为医院算么。
学医何其苦,脱发何其重,知识何其难,夜班何其多,我见过凌晨4点长春的日月当空,我走过腊月晚上12点漫天的飞雪。我错过窗外艳霞漫天的黄昏,我聆听过门外患者家属真诚的祈祷和痛彻心扉的痛哭。学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又问我,五年面壁,三年铸剑,面壁五年图破壁,铸的良剑战群雄,铸剑八年,今朝见锋芒,那你又为谁疯狂。
那,让一个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多浆膜腔积液,阿斯综合征的19岁男孩,健康出院算么,这应该是我经历过最疯狂的事了。
那是在吉大一院轮转的第三年,18年11月份的事,我在心内科的重症组学习,心内科的重症组积压着心内科所有的重患,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会给你带来什么,你也不知道第二天你会被分到一个什么样的患者。那天早会不一样的是,交班时间格外长,一个19岁的山东小男孩,吃了一个包子,好悬引起的一个命案,无论是水土不服也好,还是饮食不洁也罢,诱发的阿斯综合征,昨天夜间急诊下了一个临时起搏器,到目前还游走在鬼门关的边缘。我和小伙伴彼此对视一眼,来吧,加油干吧。
果不其然,这个小男孩分到了重症组手里,一个瘦瘦小小的小男孩,丰小星护士长正用棉签润湿他苍白干裂的唇。刚到长春的他,水土不服,最近三天并没有怎么进食,好不容易吃了个包子,直接来了医院。语言不通,让这个男孩子越发不爱吱声。王宇石教授站在床头,进行常规的查体,完全的起搏心率,吸氧状态下的乏痒状态,板状腹,拒按,沉默寡语,拒绝沟通,没有直系家属能沟通,也没有了解病情的人,账面上还欠着的钱。似乎一切无从下手。“哪里不舒服,哪里难受,你不说你让我看看,你怕疼我就轻点,你得让我看看”。可能是王老师的柔和态度,让这个男孩子逐渐配合,用山东话描述着自己的不适。声音小,语速快,带着地方口音,辨别起来,格外费劲,丰小星护士长就趴在床头,一句一句细细的分辨,翻译。
情况不容乐观,转氨酶飙升至9000多,肌酐进行性升高,孩子尿量持续性减低,都表示这个孩子的状态每况俞下。患者家属没到,孩子的状态刻不容缓,找不到病因,需行急诊的全腹CT及肺CT。带着氧气管,临时起搏器等,沈波涛主治带着我们组的小伙伴,七八个人带着孩子,浩浩荡荡的送孩子下楼做检查。孩子的指尖血氧进行性下降,需要加快检查的速度。“小心,麻烦让一让”,路上的行人纷纷起身避让,一声声呐喊是对生命救赎,行人们的配合实现了小孩子对生命的渴望。一路向前。
“不好,血氧65了。”在小男孩刚刚做完检查,一个同行的轮转医生发现小男孩的血氧已经下降到65,沈波涛老师拿出随行的气囊,一路捏皮球安返病房。生命的接力。刚到CCU病房的门口,门已经打开,护士接过沈老师的气囊。沈老师甩甩因为捏皮球而略有僵硬的手,向蹲在门口眼泪汪汪的家属交代病情。
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庭,母亲还穿着孩子上高中时的校服,还占着刚从地里劳作后带着的土,黝黑粗糙的手掌,还夹杂着伤口,父亲反复嘟囔的只有一句话,麻烦你们了,麻烦你们了,家里就这么一个小儿子,还上大学呢,才19岁啊。都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但是孩子父亲的泪水,就没有停止过。
“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保守估计20万,后续金额谁也不能评估,而且现在的状态不能保证一定花钱也有结果,你看你们……”。20万可能是老一辈人辛苦半辈子的劳动结果,甚至可能人才两空,一念生,一念死。看的到的孩子母亲眼睛里的悲伤,也看的到孩子父亲脸上的迷茫。突然痛惜及时飞速进展的医学发展,仍然不能确保拯救19岁孩子的生命。
孩子大爷蹲在地上,狠狠地跺了一下脚,用蹩脚的普通话说:我是家里说话说得算的,治,我现在就去凑钱。似乎一切都有了希望。但是生活不是小说,不会像想象中发展的那么完美。孩子的病情持续恶化。腹水,胸腔积液,反复的发热,孩子出现了肠梗阻的现象,胆红素也开始上升,皮肤黄染,小黑孩变成了小黄孩,肌酐也持续升高,血钾升高到6.0,肌酐升高到600多。血液净化治疗迫在眉睫。血液净化孩子还有一争之力,有活的希望,但是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还有治的希望么。
下午4点半,王老师说,请各学科会诊,10分钟内,我们联系到了胃肠内科的王英凯教授,感染科的张凯宇老师,肝胆外的蒋培强医生,还有胃肠外科,肝胆内科的老师。感谢医院这个大的集体,给了这个孩子生的希望。晚上8点,与患者家属沟通后,行血液滤过治疗,沈波涛老师予以深静脉置管,看孩子的病情,直到晚上11点离开病房。
19岁的孩子,牵动大家的心,早安的话从你今天早上吃饭了么,变成了那个孩子还好着么。生命的接力,一棒一棒的下传。好在一切都在好转,第二天摘除临时起搏器,第三天停止血滤,第五天不在发热,第7天自主进食,第17天转入普通病房。第21天,安全出院。
医院是生命更替的地方,在这里,你能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在这里,你能看到与逝者的告别。你能看到手术室门口患者家属焦急的目光,你也能听到患者好转出院时他们的喜悦,我要出院回家了,我再也不来这地方了。心脏是生命之源,心内科是一个生存和死亡并在的科室,他与其他科室病情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患者真的可以痊愈出院。你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个患者是在你的手里,一次一次心肺复苏之后,真真切切的活过来了。
“小沈,你快点啊”这句话是王宇石老师的口头禅。在孩子住院时,充斥在耳旁,你快点打电话催催化验结果,你快点问问孩子啥样啦。这次是在患者出院之后,王老师催促着问问小孩子的生存状态。小孩子的父亲通过微信告诉我们,回家以后挺好的。
从医路漫漫,我做过最疯狂的事,就是亲眼见证一个曾经心脏骤停,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孩子,健康的走出病房吧
医院的每一天,大底相同,又不近相同,希望医院的病人都可以快乐的出院,大概是每一个医护人,最大的心愿了。
我仍愿在这条学医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