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疫情十二时辰

时间:2020-02-20 10:45 来源:上海市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级外科基地 臧明德 通讯员:刘雪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肆虐一月余,来势汹汹,十四亿同胞都在翘首期盼着“拐点”的出现,虽然我们不知道“拐点”什么时候出现,但是随着新增疑似病例的减少,治愈人数的大幅增多,人们心中不再像疫情刚开始时那么恐慌了。


回想2020124日,我的家乡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气氛中,这一天是大年三十,一个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重要日子。那晚除了有春节晚会,也是宗亲相聚、发小同饮的一晚。这个时候,虽然武汉的疫情已经异常凶险,专家组已证实存在人传人的风险,春节人口流动性今非昔比,隐患重重,但是尚未引起全国人民的警惕。那天下午正在看疫情相关消息的我开始担忧起来,因为晚上除了有几个发小相邀同饮,还有宗亲共聚,大家都还不拿病毒当回事,可作为医生的我却有着更高的警惕性,并努力把我了解的信息传递给大家······深夜才回到家,春节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走亲拜友中度过,接下来几天可怎么办?初一早晨醒来依然忧心重重,我盘算着如何“阻止”另一场聚会,不能再失败,历年来初二都要到姥姥家相聚,这次人更多,阻止起来更加困难。不禁让我感慨到,春节在人们心中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大家不愿意在这样的节日里相信疫情的存在,更不愿意去改变多年来的传统习俗。


柳暗花明,不到十二时辰,我的担心就得以缓解,初一下午当地政府下发交通管制通知,封闭家乡道路,只留一个应急出口,每个路口有人值守,有力的控制住了人口流动。是的,我的家乡就是本届网友称为“硬核”防控的河南。为什么只有设置路障才能阻止人们的出行?而不是出于公共安全考虑,不是出于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呢?这让我陷入了深思。我觉得面对疫情有三种人:第一种是重视健康,遵守防控指南,这也是多数人;第二种是可遵守可不遵守,随大流;第三种是不遵守指南、反对改变习惯,也是极少数的一类人。我们在新闻中有时能看到一些人不戴口罩进出公共场所、与执守人员起冲突、硬闯检疫点、吃降温药躲避体温检测、掩盖行踪等,虽然这是极少数的人,但却带来极坏的影响。


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健身教练的一次三组,一组15个动作积跬步致千里的古训,都表明了客观指标对事物的影响。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当把事情具体化、数字化、客观化的时候,离成功就不远了。有了路障,第一种人不再担心人情世故,可以有正当理由拒绝走亲访友、假期应酬;第二种人也随了大环境,安心在家;第三种人即使不情愿,也得到了有力的限制。当每个小区、超市都设置了检疫岗,每个返沪人员都遵守14天的隔离,每个外出人员都佩戴口罩,每个人都把指南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了拐点,看到胜利的曙光!


作为一名党员,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就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病魔;作为一名医生,虽然没有去一线重灾区战斗,但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留下来也是在战斗!在此,向一线的同行致以崇高的敬意,愿你们平安归来,愿早日听到胜利的号角!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