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曾平,一个普通的常德姑娘,2017年武汉大学毕业后回到常德,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结缘医学
我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亲戚朋友没有学医的,高考时填报志愿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从未想过这条路上的艰辛,就这样,在11年前我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余秋雨说“对于中国文化,我在离开她的地方才读懂了她”,离开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理解的方式。离家8年,回到家乡也更加懂得了她。每次坐火车回来,看到干净整洁的常德火车站,充满着浓郁“善卷文化”的长凳、建筑,听到标准的“德语”(常德方言),顿时倍感亲切,下火车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吃一碗常德米粉,这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对我来说,还有一个便是那流淌进生命的温暖。学习期间,在一医院我看到的不只是无情的疾病,更多的是爱与责任。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善言辞,不那么自信,在医院学习阶段,我不敢和病人讲话,也不敢和老师交流,老师们似乎都看出了我的胆怯,他们对我格外有耐心,一点一点教我如何写病志,如何分析检查结果。查房时,他们让我当主人翁,不断鼓励我。老师去外地开会学习也不忘去书店买参考书带回来供我学习,渐渐地我不再那么害怕和别人交流,开始融入这个环境,变得自信多了。在病人面前,我越来越像个专业的医生,这都是一医院的老师们带给我的成长,他们从我的身边走过,分一杯有温度的生命之羹给我的生命之河,于是,我这里流动的是满满的温暖。

跟随内分泌科主任查房
我第一个轮转的科室是风湿免疫科,对于其中的很多知识非常陌生,有些疾病连听都没听说过,带教李丽华老师是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有心人,遇到我提问,她首先会发挥我的主动性,让我思考,然后顺着我的思路把知识一点点渗透给我,帮助自己建立临床思维。这样,在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临床问题时我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对很多陌生的疾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重症监护室住的都是危重病人,除了病人就是医生、护士了,听不到很多说话的声音,更多的是监护仪的报警声及其他设备的运转声。黄绍华主任每天早上都会详细了解新病人情况,他说:这里的病人病情危重,需要我们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高度的责任感,人文关怀也同样重要,病人在重症监护室很孤独,不能时刻看到亲人,要多鼓励他们,有创机械通气时他们没办法讲话,我们要多观察,要有耐心。
重症医学科龚芳老师手把手教我做深静脉置管,胸腔穿刺置管,有一次有个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休克血压,患有合并肺部感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她在病人床旁站了将近1个小时,一边观察中心静脉压、血压、心率的变化,一边根据所观察到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呼吸科谭亚芬老师会随时关注病人什么时候该复查了,该注意些什么。她告诉我:病人就像是孩子,要多操心。

呼吸科老师结合CT影像,分析病情
急诊科,晚上12点接班,走在去医院的马路上,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冬天的夜,阵阵寒风似乎把一切都凝固……正是这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一医院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汇聚在我这里,让我充实而又坚定。

探索医学无穷的奥秘
医海无涯,医路漫漫,我还需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虚心学习,探索医学无穷的奥秘。感谢医学,感谢老师,感谢病人,感谢生命带给我的种种温暖与感动。我是个平凡的人,向往简单,我将始终如一,做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健康守护人,让生命的温度继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