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5 13:57 来源:江苏省 作者: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专硕研究生王欣婷 通讯员:杜鑫
荏苒流年,绕指情愫;一度韶华,共沐芳菲。
青春,在这个一度盛开的季节里,收录了太多华美清新的代名词,囊括了太多醉人心扉的奋斗史。定格在青年医生的青春里,他们希望把自己最美的背影留在医院的连廊,留在病患和家属眉头舒缓的眼眸,以此完成对青春的自我诠释,还有那份对医学蠢蠢欲动的执着和坚定。
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好的旅行,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来到扬州,是一种幸运。跟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初到另一座城市,因为路不熟还是辗转跑错了院区,已经快到了下班休息的时间,但老师还是等着我依旧没有离开。依稀记得与老师的第一次见面,第一印象是感觉很亲切,老师拿出凳子让我挨着她旁边坐下,还对我说:“既然来了,你们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用心努力,大家都会看在眼里。”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直到今天,这句话,还一直放在心口暖着。珍惜并收藏着陌生城市里的每一次遇见。心里庆幸着我选了老师,也同样感谢老师选择了我。
从那开始,我也踏上了医院的规培之路,正式进入临床工作,开始实现由一名“医学生”到“医生”的过渡。我的第一个科是从本专业——“心血管内科”开始的。初接触临床工作,内心还是怀揣着忐忑和期待。老师读懂了我内心的不安,她给了我两个月逐渐熟络临床的工作,每天带着我查房,从疾病最基本的病因开始分析,让我意识到自身学习的不足和临床诊疗思路的方向。一个规范的诊疗方案,不仅要求你依照临床表现仅仅对症治疗,更要追根溯源寻求病因解决根本问题。抛掉厚重刻板的课本知识,自己也要灵活分析运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个周一老师都会带我去上门诊,带着我熟悉整个临床常见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从最基本的门诊病历的书写,落实到病人的各项体格检查,进一步帮助我清晰了诊断思路与流程。后期在慢慢地熟络了临床后,我也开始正式接收病人。
初入临床时,做的还是不足,与病患的沟通不到位,老师意识到问题后也会及时指出。依稀记得她查房时同病人交谈的样子:“这是你的主管医师,有什么病情沟通就找她,如果她不能很好的解答,你来找我我来找她。”回到办公室后,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要多跟患者沟通,不停下病房去关注病人的实时情况,如果总在盯着电脑写病历下医嘱,不去进一步沟通,病人又怎会知道你是他的主管医师呢,我们CCU的病人病情都相对较重,一定要树立良好的责任心,同时也要多学会跟病人沟通。就这样,我在老师每天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成长着,不断去病房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断耐心细致的与病人进行沟通,询问他们关心他们,就这样,向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靠近,两个月后我从普通病房进入了CCU进一步学习,我感觉自己在这期间能够做到有所得,也获得了一定病患及家属的认同与信任,我也对自身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在平日里,我也看到了老师认真严谨工作的一面,当然,这也是我时而神经紧绷的时候——老师会在查房前不定时查看病人并询问我的管床病人情况,从病人的发病时间,发病性质,检查结果,查体,治疗过程以及用药方案逐层条理,然后在查房时再详细询问病史并查体,再与病患及家属进行下一步的沟通,为我进行了良好的指导,而我也会吸取一定的经验,在自身还掌握不足的方面下班后再做功课补充,对我也是种良好的督促引导方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这方面,老师也实现了有所受,我自觉受益匪浅。
我的导师,不仅是一名老师,在医院里,更是一名受病患所尊重和爱戴的医生。能够做到这几个角色间的互换,身为她的学生,有时候默默在旁看到老师工作的姿态,抑或是走在她的身后,也时常感觉为有这样一个老师而骄傲。记得有一次随老师上门诊,我们接诊了一个病人,老师通过询问病情后怀疑该病人是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较重,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可病人因自行就诊不愿住院治疗,老师再三坚持,并且让我去陪同他去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结果最终确定:老师的诊断是正确的,这个病人紧接着进了紧急通道进行了急诊PCI治疗,手术后恢复的很好,在后期作为主管医师下病房去关注他的身体状况时,他竖起大拇指对着我讲:“谢谢袁主任,她真的神,出院时我一定要向她好好说声谢谢!”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到这句话时,觉得自己的心里很满足,好像是比病患认同自己的那种还要开心许多。或许是对老师心中的那份崇敬又多了一分吧,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早日能像老师一样,在自身专业不断深入,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乐此不疲,我想这,也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追求与实现。
很多熟知老师的人,用来评价她的频率最高的两个代名词——“气质”与“能力”。她是扬州大学备受爱戴的教授,是扬州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更是我和科室里众师兄师姐眼里所崇敬的导师。有时候,她会去学校参与任教授课,有时候也会参与医院大内科病历讨论的主持,亦或者穿着沉重的铅衣去介入室一做就是几个小时的心脏介入封堵术,就这样繁忙的角色切换着,似乎也没听她抱怨过什么。但有时候,也会在一旁心疼老师,希望她可以稍稍留下一点时间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一幕幕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情境,让我在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一位当代成功女性的影子,一种行走在工作岗位上所应有的笃定的姿态。生活中的老师,同样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感动与标榜。作为医生,她有国外进修,为体味病患疾苦精益求精的那份大爱;作为母亲,她会去国外女儿的求学之地看望女儿,送去对女儿的呵护与关爱;作为老师,她也会给我和同门带去许多关怀和温暖,真正做到了生活与工作角色里良好自如的切换。作为老师的学生,我们倍感幸福与荣幸。
同时,在这方面,老师她也为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想,有这样的标榜,我们更有力量前行了。
行走在医者之路,我们始终在不断的求索与感动着,不断的坚持与蜕变着,为了心中的那一份信仰努力着,而老师,就是我们一路来的守护者与见证者。正所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明天的路就不怕不够宽广。作为医学的后继者们,我们也将秉承热忱之心践行医学路,带着诸位老师们的医学初心,将大医精诚诠释到底。
感谢老师,医路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