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我们是ECMO的守护者

时间:2020-03-10 13:39 来源:上海市 作者:王琳 通讯员:任羿诚

抗疫日记                              

                                          我们是ECMO的守护者



2020-03-04 12: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文丨王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护理部、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

接到出征通知的那个场面恍如昨日。元宵节的晚上,刚刚哄了儿子睡觉,突然接到了护理部的电话,通知第二天一早集合,驰援武汉。意外又不意外,但,既然决定了去支援,就要把事情做好做到底。

我放下电话,立刻收拾行装,一早赶到医院,拿好体外血液净化相关的耗材,随医疗队赶赴抗疫最前线——湖北武汉。我们6名护士袁立(护士长)、邵莲菁(总院)、王琳(总院)、宋敏(总院)、黄嘉琳(北院)、严书玲(北院)组成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血透组,将在收治最危重病人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工作。

 

29日,当我们200多人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来到光谷院区准备开展工作时,却得知这里并没有我们熟悉的床旁血透机。袁立护士长立即与光谷院区的血透中心联系,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在12日下午完成了新机器的装机、调试,耗材到位。我们马上进行在线视频培训,4个小时后,大家就熟悉了新机器的操作流程及报警处理方法。为了尽快熟练掌握整个流程,黄嘉琳负责网上搜索教材,王琳手写流程示意图,袁立护士长更是连夜梳理注意事项、观察要点和各项预案,并及时分享给我们。很快,我们就接到了第二天开始随时就有病人的通知。

14日,我们为一名危重新冠肺炎合并尿毒症的患者进行了首例CRRT治疗。特殊的环境,沉闷的防护,新学的技能,但我们每一个都在隔离病房独立完成了治疗任务。持续运转的血泵,不断循环的血透管路内的血液,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这是我们出征的初心和使命啊!

就在我们CRRT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全面铺开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另一个挑战来了。17日,护士长接到新的任务,次日有患者要进行ECMO治疗,需要我们血透组来承担ECMO的护理工作。ECMO的管理那可是需要很强的专业团队来配合的,我们行么?对于ECMO,我们完全是陌生的。虽然内心有种种疑虑和担忧,但大家还是发挥了强大的学习能力,第一时间收集了相关资料,连夜不停地研究学习,流程梳理、模拟预案。

 

18日下午2点,抢救的号角吹响,我们6人随着一批批医生团队进入隔离病房,华山与同济的专家联手负责深静脉置管,我们在同济心内科管老师的指导下,安装预冲管路。大家分工合作,争分夺秒,置管成功!3000ml/min的血流迅速充满整个体外循环管路,神奇的膜肺开始工作了!

而一旦建立起心肺的体外循环,就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ECMO机器,我们血透护士的工作就是接管这台机器,进行各项数据的观察、监测和记录,遵嘱调整相关参数,及时应对机器的各种报警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入舱6个小时了,不吃不喝穿着闷热防护服持续高度紧张的状态也已经8个小时了,大家非常疲惫。护士长说:“我继续看着,大家累了先回去吧,休息好,再轮流来替我。”望着她连夜查资料还强忍着疲倦的神情,我知道我的眼眶又红了。我与黄嘉琳因还有CRRT治疗,需完成后才能出舱,而已经出舱的邵莲菁为了节约1个小时来回酒店的路程,在清洁区内吃完了盒饭,休息片刻就去接替护士长,这时,护士长进舱已经足足9个小时了。我们为有这样负责、挺身而出的护士长而感到骄傲。

ECMO治疗的第一天总算过去了,但后续的看护仍需进行。我们血透组6个人,如果按4小时一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进舱,就没有休息了。护士长为了照顾我们,竟然给自己连续排了3个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4点的8小时的夜班,这样,我们每个人每周可以有完整一天的休息。我们能做的也只能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了。大家互帮互助,你多上2小时班,我多上2小时班,来应对人力短缺的现状。

 

但是ECMO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了不少难题。由于整个病房的氧气使用量超负荷,而ECMO机器需氧量特别大,墙式氧气已经不能满足心肺衰竭患者的需求了,必须使用最原始的钢瓶氧气来供氧。钢瓶氧气每3-5小时就要更换一次,从后楼梯推到病房耗费了我们大量的体能,而每一次更换时突然发出的蜂鸣声更是让我们焦躁不安。虽然蜂鸣声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只是钢瓶氧气压力过高与空气混合不稳定造成的,但是持续的嚣叫不但引来了很多医生护士围观,更是让我们焦急无措,我们只能不停地尝试重新连接氧气和空气,等待好运的突然降临。当蜂鸣声突然消失的时候,我们才终于松一口气,而此时已经全身汗湿。第一天现场培训时同济专家告知了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报警,但是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大家只能利用每天工作之余,加强学习,梳理笔记。每次的工作不只是工作的强度及体能的消耗,还要承受巨大的心里压力,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从“护肾小分队”转战到“护心小分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也为自己点赞!

 

223日,华山团队的第二例ECMO也已经开始实施,我们同时守护着两台ECMO的运转,在这多学科协作的重症治疗中,虽然我们护士是微不足道的,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华山张爸说了,医生有多重要,护士就有多重要!

我们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危重症血液净化团队,对于ECMO,我们零基础、零经验,却在极短时间内学会并完成了一个个极具挑战的任务。我们坚守在武汉同济光谷ICU隔离舱里,守护ECMO,守护病人,守护希望!

(写于2020228日)

【专题】抗疫日记

【专题】我在武汉·抗疫日记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