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3 14:08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 作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SICU、教学办 通讯员:朱城晓
大年三十,驰援武汉
他是首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一员
他守护在武汉金银潭医院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医院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要到一线最需要支援的地方去”
他就是刘勇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首批上海市援鄂医疗队队员、2019级外科危重症医学科专培学员。青年才俊,拿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扬帆计划,人称“超哥”,目前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因为医院值班,今年春节他没有和家人团聚。除夕夜,他接到了前往武汉的通知,此时距离出发仅有三个小时。疫情就是命令,没有时间做充分的准备,他立刻仓促收拾了行李前往医院,医院也准备好了可能紧急需要的物资,就这样,他和一起驰援的同事携带着不多的物资匆匆赶往虹桥。万家团圆的除夕,他匆匆告别父母同事,向一切未知的武汉逆行。
1月26日,上海医疗队接手金银潭医院北二楼和三楼的病区。刘勇超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责无旁贷地去了北三楼病区医疗设施条件有限的ICU。他说,刚开始接手时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诊疗习惯不同等,但还是一点点摸索克服了种种困难,此后工作也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
这个寒冬,新冠病毒给生命以考验,也给医者以磨炼。刘勇超曾在2月16日的抗“疫”日记中写到:终于经过大家的努力,COVID-19病例逐渐下降,全国治愈出院人数又上新高,这是多么令人振奋而欣慰的消息!值得关注的是,本来今年刘勇超是要去下基层工作,为期半年。没想到1月底新冠肺炎席卷全国,他作为首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临危受命,选择了更需要他的地方。
刘煜昊,上海十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2018级内科危症医学科专培学员。自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定点收治医院,从各市级医院抽调了医护人员,而刘煜昊就是其中一员。她在获悉情况后,主动递交申请书,要求加入救治队伍,参与救治患者。
在她平时的工作中,已经经过了大量的ECMO培训并熟练操作ECMO设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她看来,在这个时刻加入到救治队伍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就像她自己说过的那样,自己是一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又是一名党员,必须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
“最近一段时间比之前好很多了”,从2月11日去到上海公卫中心到今天的这段时间里,她说自己有时面对重症患者从插管、ECMO到CRRT、病情加重,看着病人胸部CT越来越严重,肺顺应性越来越差,那一刻自己的心里是极度悲伤的。在此期间,只要患者有一丁点儿指标上的好转,自己都像孩子一样难言激动。在那里,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挽回患者的生命,甚至是担惊受怕,只要在大屏幕上看到有患者的生命体征略微波动都心惊胆颤,随时准备冲进去。每个值班都是守在重病人面前,时刻不敢放松,听到呼叫机的声音觉得如此紧张,怕有一丝丝的波动。
病房中,工作时,隔着层层防护,看不清护具下的脸庞,只知道她的额头满是密密的水珠,她的双手已然泛白,她的语气依旧温柔,她的技术仍然娴熟,尽显无私无畏之精神、扶危渡厄之决心。“重症一员,今赴金山,临危受命,不畏艰险,期待昊姐,早日凯旋”。
除了刘勇超、刘煜昊,在上海十院的重症医学科,还有医务人员们不断地去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发热门诊,此外还有人员不断待命,随时奔赴抗疫一线支援。
诗人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疫情的雾霾笼罩在我们心头,但我们更加向往强烈的阳光。逆峰而上,护我国疆,惟愿平安,早日凯旋归来。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SICU、教学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