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医学教育网
上海市

进驻方舱医院第一夜

时间:2020-03-24 10:21 来源:上海市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通讯员:任羿诚


                           进驻方舱医院第一夜 

                  上海女医生向女儿班主任“生死相托”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来源:文汇

魏礼群是华山医院住培结业,专培在培!

进驻方舱医院第一夜 上海女医生向女儿班主任“生死相托”

进驻方舱医院第一夜 上海女医生向女儿班主任“生死相托”

进驻方舱医院第一夜 上海女医生向女儿班主任“生死相托”

有一群人,在病毒肆虐之时,他们第一时间选择了站在病毒和我们之间;

有一群人,当武汉需要支援时,他们没有任何疑虑,立刻驰援当地,站在防疫一线,勇敢无畏而又专业执着;

有一群人,当病人失去信心时,他们想尽方法与死神对抗,并宽慰病人:“相信我们,也相信你自己。绝对不要放弃!”

他们,是让我们心安的“白衣战士”。他们也是普通人,但面对病患,他们从来都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在奔赴前线时没有犹豫,因为挽救生命的渴望战胜了一切。

这场疫情,每个普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加入了战斗,在“白衣战士”身边,在他们身后,有他们的“战友”,也有更多普通人在支持着他们。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疫情暴发至今几十天来,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因悲伤“失声痛哭”的上海27岁医生其实很爱笑

武汉奋战满月他写下心愿:人间皆安

近日,很多人被一张照片触动,照片上,27岁的上海华山医院麻醉医师魏礼群在对一名危重病人气管插管时,病人病情急转直下,最终病逝。魏礼群瞬间崩溃,泣不成声,他说:病人身后可是一个家庭啊!站在他身后的同事,护目镜也已模糊,隔着隔离病区的玻璃,举起一张纸,写着——“对不起,他很难过,尽力了!!!”

这张照片的故事,发生在半个多月前。魏礼群是上海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员,2月9日元宵后一天,他随华山医院医疗队215人队伍出征武汉,这支队伍整建制接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

身为麻醉医生,魏礼群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承担了一项重要工作——插管。对一个成熟的麻醉医生来说,完成插管动作通常只需要十几秒。无奈的是,很多危重患者连这十几秒也等不及。

照片背后的故事就是如此。当时,一名67岁的危重病人出现炎症风暴先兆,27岁的魏礼群在对他进行气管插管时,病人的病情发展得太快。魏礼群后来说,作为医生,他不是第一次目睹死亡病例,但在武汉,此情此景,一个生命在你面前瞬间消逝,深深的悲伤、挫败感一股脑儿袭来,“人会一下子崩了”。

那天走出病房,魏礼群忍不住失声痛哭。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华山医院第四批医疗队领队李圣青主任来到他的身边,陪着。认清生死残酷,依旧抱有对生活的热爱——如果这是场战争,这是医师前辈可以教给年轻人的“真实一课”。

之后的2月14日,情人节,魏礼群在值夜班中度过。第二天他给妻子写了封信,没有说这件事,但似乎也说了:“有件事我没跟你说,我们这次去的是ICU,接收的都是重症、危重症的病人。我们奔赴的是最危险的战场,我还是这个战场里的‘冲锋队员’。”

就在2月12日,华山医院麻醉科罗猛强医生在三级防护下顺利完成光谷院区ICU第一例气管插管。当天大家就根据现状总结出一套插管“光谷方案”。2月14日,支援光谷医院的来自全国的各支医疗队及同济医院本院的麻醉精英,联合组建了一支服务全院的“插管冲锋队”,魏礼群正是其中一员。

在魏礼群的日记里,我们看到他的“亲密战友”。光谷院区麻醉科高峰主任向大家保证:虽然麻醉科60余名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及病房,留守的只有6人,但在任何时间,麻醉科室值班医生都会与大家并肩战斗,一个电话即到。每当准备插管时,杨萍医生总会叮嘱助手:“推完药,就离我远一些,我这个区域最危险。”

“这里并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魏礼群在日记里写道。

3月9日,是华山医疗队支援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满月的日子。早晨,魏礼群结束了隔离区6小时的工作,准备坐班车回酒店。在新一篇日记里,他记录了华山战队一个月的“战况”:“2月9日奔赴武汉,2月10日开始接收危重症病人,2月12日进行首例气管插管……2月19日迎来第一位治疗后病情好转、转出ICU的患者,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们坚守住了阵地,开始反攻。”

至今,华山战队接管的武汉同济光谷ICU共收治70名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53例,开展的3例ECMO(体外膜肺氧合)病情好转后全部脱机,治疗好转出科的已有8人。

同事们说,这名90后医生不爱哭,他其实很爱笑,早已收拾心情冲锋在抢救一线。魏礼群在3月9日的最新来信里写道:光谷一月,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群哥”还告诉妻子:“有一晚,从医院回住所,居民区里高喊着‘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大家齐声唱着国歌,那一刻我热泪盈眶。这里的人民没有被疫情打败,他们相信国家,相信组织,相信医生,相信最终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因为理解所以支持,两代医生后顾无忧踏上征程

这一次,他和83岁的母亲并肩战“疫”

小时候听说母亲去战“疫”,郭全的担心都会写在脸上。这次,已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的他,和83岁高龄的母亲并肩站在了抗疫一线,郭全奋斗在武汉雷神山医院,而母亲坚守在上海新冠肺炎确诊患儿定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月15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0位白衣天使随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出征武汉雷神山医院,郭全就是其中一位。

郭全的母亲叫张灵恩,退休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工作。在网上搜索这个名字,都是诸如“和蔼可亲的好医生”“宝宝经张医生诊治很快就好了”等等温暖的留言。

这是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上世纪70年代,她参加中国援非医疗队,赴非洲多哥的洛美医院援助,一去就是两年多,挽救了多名徘徊在生死边缘的非洲儿童。2003年非典时期,她是上海市抗非典专家组成员,奋战在第一线,获得“上海市抗击非典模范工作者”称号。

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83岁高龄的张灵恩,被聘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小组顾问,老太太再次“出山”,二话不说就站在了抗击疫情一线。

得知儿子要出征雷神山医院,张灵恩没多说什么,只是提醒他要注意防护。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怎能没有牵挂,只是身为同行,母亲比任何人都懂得此刻家人的支持对儿子意味着什么。一对母子,共同抗疫,因为理解,所以支持。

此行,最令郭全牵挂和内疚的是家中妻儿,最令他感动的也是妻子的理解。

郭全是70后,都说四十不惑,而这个年纪也意味着夫妻双方都有高龄老人,家中有年幼的孩子。郭全坦言,自己一走,家里的担子全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辛苦可想而知。

妻子在给郭全的家书中写道:“作为家属,你能够参与一线战‘疫’工作,我深感光荣,我会照顾好一家老小,等待你凯旋。”正是妻子的理解,让他后顾无忧地踏上征程。

如今,郭全在武汉,母亲在上海,身处不同城市,却并肩战斗在同一个抗疫战场。

郭全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很忙,忙得无法像其他父母那样时刻关注和陪伴他的成长。可是每次听友人或患者谈到母亲时那种由衷的赞叹和感激,他又会深深为之感动。耳濡目染,他最终也走上了学医之路。他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像母亲一样令人称赞的“医生”。这次,他做到了。

进驻方舱医院第一夜,她向女儿班主任“生死相托”

“万一我有什么,她以后就做你女儿”

“马上要进去打仗了,女儿您帮我照顾,万一我有什么,她以后就做你的女儿,我放心……”这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东方医院心内科医生李昕给女儿班主任发的微信。写下这段文字时,她初至武汉,面对全新环境、新发病种,一时情难自禁。

2月7日晚八点,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收治第一批患者,李昕作为打头阵的第一班率先进入方舱。“我们手挽手,比划着‘V’字,开着玩笑相互鼓劲。”那时,大家内心十分忐忑,进入方舱后会面临什么,没有人知道。

晚上10点左右,第一批患者鱼贯而入,李昕和同事们严格按照标准询问病史、记录指标,将轻型或普通型患者收治入院。忙碌几小时后,舱内终于稍稍安静。不想,这静谧却是风雨前的宁静。凌晨2点35分,一位患者突然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只有89%,须尽快转诊。

可深更半夜无法转诊。李昕小跑着回到病人床前,此时他已无法躺平,肺部CT显示其两肺呈毛玻璃影。所幸,患者无基础疾病。舱内一位护士长第一时间找来氧气瓶,吸上氧后,患者情况有所好转。第二天,这位患者转院了。

由于种种原因,在方舱医院第一夜状况不断。也是那时,她给女儿班主任发了那条微信。“两个小时不到,涌进350位患者,上千张床位很快饱和,当时是有些害怕的。”回想那一夜,李昕很坦然。他们是白衣战士,却也是平凡的父母、子女。

“现在想想,稍显夸张了。”昨天,当记者拨通李昕的电话时,她正忙着整理病例数据。3月8日,她所在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已正式休舱,团队圆满完成任务,成功实现了患者“零召回”、医护“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的目标。

回首在方舱医院奋战的30多天,李昕说,尽管充满紧张和压力,但更多的则是骄傲与感动。

李昕记得,有一次她接班时发现一位患者躺在床上啜泣。原来这名女患者有一双年迈的父母,丈夫在酒店隔离,读大学的儿子居家隔离。儿子不会做饭,她心急如焚。李昕赶紧向社区求助,很快解决了孩子的吃饭问题。过了几天,女患者又来求助:“胰岛素快用完了,妈妈的胰岛素也快没了。”李昕立刻询问舱内各医疗队,叮嘱药物调度员,最终找来了“救命药”。拿到药的那一刻,女患者愣了,当得知妈妈也有药了时,她失声痛哭。那一刻,李昕也红了眼眶。

武汉这座城市对于李昕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她说:“我的爷爷曾是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昌医院)的院长,奶奶胡佩兰则是医院的妇产科医生。”2013年,奶奶胡佩兰曾荣获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句颁奖词深深印刻在李昕心中。也正因此,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我心里装着那句颁奖词,这是我武汉战‘疫’的座右铭,也是我从医的座右铭。”

“落日余晖医疗队”珍藏照片讲述“纸条阿姨”朴素心愿

“我看不清你们,但要记下你们的名字”

一张陪87岁老年患者看落日的照片,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火”了。很多人说,照片上拍摄的是夕阳,却仿佛让人看到了曙光。

动人的是,这支“落日余晖医疗队”还珍藏着另一张照片,这是一位病人在纸上写满了医疗队队员的名字,刘凯的名字也在其中。照片是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党支部副书记潘文彦护士长拍的。

“长期的住院,与家人的分别,不知自己命运的迷茫,令不少老人的情绪一度很低落。”潘文彦与记者说起一位“纸条阿姨”的故事,“每次当医护人员走进病区,她总是一个人闷头在纸头上写写画画。医护人员与她说话,她也总默不作声,几乎不与任何人交流。”

患者情绪低落,是起初所有医疗队都面临的难题。“再先进的治疗,也抵不过患者的求生欲”,有医生这样说。

经验丰富的护士长潘文彦常故意来到“纸条阿姨”身边的床位,与她的“邻居”聊天。慢慢地,她了解到,“纸条阿姨”90多岁的母亲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爱人也在其他医院接受治疗。一场疫情,打散了不知多少家庭。

治疗不仅在身体上,也在心灵上。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快速达成共识,大家每天进入病房,都会加倍关切老人家的心情,一句句温柔的“阿姨,您今天好吗”“叔叔,今天感觉如何”,终于敲开了很多患者的心门。

有一天,“纸条阿姨”终于和潘文彦说话了。“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她问。

“从上海来,从上海中山医院来的。”

“你们都穿得一模一样,我也不知道你们谁是谁,你把名字帮我写下来。”

潘文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令她意外的是,有一天当她再度走进病房时,“纸条阿姨”拿出了小本本,里面的一张纸上写满了名字。“护士长,我特别想记住你们的样子,但你们都穿着防护服,每个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了每一位治疗过我、护理过我的医护人员的姓名。我相信你们一定是一群最美丽的人,等疫情过去,我要对着小本本认一认,我想带着每一位好好看看武汉的美景。”患者说。

原来,就在2月9日,“纸条阿姨”的核酸指标转阴了,她明白快要出院了,抓紧时间完成“重要作业”。她在纸条起首写下这句话:“亲爱的白衣天使们,你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动人的光芒。”

本版撰稿/唐闻佳 李晨琰

本版照片均受访者供图

数字住培App下载
关注住培官方公众号